水價綜合改革,改的不只是價格 ——我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解讀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17-10-17 10:18
水是農業的命脈。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出臺后,我市圍繞農業灌溉的市情、水情,立足“探索南方豐水地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定位,出臺了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并確定中沙鎮高紫水庫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管轄區域的田心、桂花兩個村和毛田鎮月壩塘水庫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管轄區域的紅旗、天門兩個村為2017年試點區。
試點區的改革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現對我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進行解讀。
一、完善田間水利基礎設施,破解灌溉用水浪費難題。
現在很多渠道都是多年前修建的,漏水現象嚴重,到田間的水往往只有放出水的1/2,甚至1/3。我們在制定實施方案時,就考慮到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根據實施方案,在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期間,我市將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與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相結合,加快推進重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加強干支渠道防滲襯砌、涵閘維修、泵站更新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加快末級渠系配套工程建設,整合高標準農田、農村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
改革期間,在新建、改擴建水利工程時要同步建設計量設施;尚未配備計量設施的工程要抓緊改造。在試點地區全部實行斗口及以下計量供水;小型灌區和末級渠系要根據管理需要細化計量單元,結合區域輸配水形式,選取合適的計量設施。
二、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破解管理主體缺失難題
改革依托的是農民用水戶協會,不過要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用水戶協會的管理機制。改革中,將以灌區或行政區劃為單元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加強工程管護、用水管理、水權分配、水費計收等工作。
重點推行自建自管自用型、自建自管共用型、共建共管共用型和公建公管共用型“四型”改革模式,將水利設施使用權、管理權移交給農民用水戶協會,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管護經費。
樹立“節水即治污”理念,提倡農民少用一方水、少施一斤肥、少打一兩藥;結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節水型示范灌區,開展節水農業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用水技術水平。
三、建立水價形成機制,破解農民水費負擔難題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并不僅僅是提高水價。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首先要建立農業水權制度。以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基礎,綜合農業用水定額、灌溉面積、水文數據、渠道水利用系數、種植結構等因素,確定鄉鎮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將鄉鎮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細化分解到農民用水戶協會等用水主體,落實到具體水源,頒發用水權證,明晰農業水權。
根據年度來水量預報,實行年度動態水權。水管單位建立水權交易平臺,對用戶結余水量,鼓勵用戶轉讓節水量,政府或其授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灌區管理單位可以回購;在滿足區域內農業用水的前提下,推行節水量跨區域跨行業轉讓。
改革后,將充分利用節水改造騰出空間,綜合考慮供水成本、水資源豐枯程度及用戶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制定農業用水價格并適時調整。并按照價格管理權限實行分級管理,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由政府定價,跨行政區劃的灌區由上級政府定價;具備條件的可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和小型灌區農業水價,可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方式由物價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確定。
區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及養殖業等用水類型,在終端用水環節探索實行分類水價。種植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和發展養殖業的用水價格可高于其他用水類型。灌區可控范圍內,限制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當地地表水,促進地下水采補平衡和生態改善。實行農業用水定額和計劃用水管理,逐步建立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促進農業節水。
在此基礎上,我市還將建立農業水價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
建立與節水成效、調價幅度、財力狀況相匹配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補貼對象主要為定額內用水的種糧農戶、農民用水戶協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