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91,国内外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v毛片,日韩久久精品电影,久久精品资源,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索引號:43060000/2015-1206144 主題詞:交通、水利、資源、能源 文號:湘鄉政辦發〔2015〕27號
信息類別:法規文件 發文日期:2015-04-17 00:00:00 發布機構:法制辦
統一登記號:XXDR—2015—01007 失效日期:2015-04-23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湘鄉市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15-04-17 16:26 點擊量:1

 

  XXDR—2015—01007

 

 

 

 

 

 

  湘鄉政辦發〔2015〕27號

 

 

 

  湘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湘鄉市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水府示范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直機關各單位,市屬和駐市各企事業單位,各人民團體:

  《湘鄉市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2008年4月25日印發的《湘鄉市山洪災害緊急避災預案》(湘政辦函〔2008〕26號)同時廢止。

 

 

  湘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4月17日

  湘鄉市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目 錄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1.2 編制依據

  1.3 編制原則

  1.4 適用范圍

  2 基本情況

  2.1 自然情況

  2.2 經濟社會情況

  2.3 山洪災害損失及成因

  2.4 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3 危險區、安全區的劃分

  3.1 山洪災害的區域劃分

  3.2 危險區和安全區的劃分

  4 組織指揮體系

  4.1 組織指揮機構

  4.2 職責和分工

  5 監測預警

  5.1 山洪災害雨、水情臨界值的確定

  5.2 實時監測

  5.3 通信

  5.4 預報預警

  6 轉移安置

  6.1轉移安置

  6.2 轉移安置紀律

  7 搶險救災

  7.1 搶險救災準備

  7.2 搶險、救災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檢查

  8.2 宣傳教育及演練

  8.3 紀律

 

 

 

 

 

 

 

 

  湘鄉市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攔洪設施潰決等原因,在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崗地)沿河流溪溝形成的暴強暴落的洪水及伴隨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總稱。山洪災害是指山洪暴發而給人民帶來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濫、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等造成的人員傷亡災害、財產損失、基礎設施破壞、環境破壞等。湘鄉市境內群山林立,溪河眾多,山洪災害頻繁,多為暴雨型山洪和攔洪設施潰決型山洪。為了切實有效地做好山洪災害的防御和處置,建立科學、規范、統一、快速、協調、高效、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的防御山洪災害應急處置機制,保障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全市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特編制本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1.2 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技術規范、規程。

  1.3 編制原則

  1.3.1 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防、搶、救相結合”的防御工作原則。

  1.3.2 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級管理責任制、部門責任制、技術人員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相結合的原則。

  1.3.3 因地制宜,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

  1.3.4 堅持群防群治為主的原則。

  1.4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湘鄉市域范圍內突發性自然災害中山洪災害的防御和應急處置。

  2 基本情況

  2.1 自然情況

  2.1.1 河流分布情況

  湘鄉境內河流密布,有長5km以上河流53條,5km以下河流6條,總長721km。流域面積10km2以下的2條,10—50km2的47條,50—100km2的7條,100km2以上的3條。漣水橫貫市境南部,市域內集雨面積1755.03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8.86%。

  2.1.2 氣象、水文條件,暴雨洪水特性

  我市屬中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特點是冬暖、夏熱、春雨、秋旱?偟臍夂蚋艣r:1、熱量豐富,無霜期長,歷年平均氣溫17.5℃,歷年無霜期平均272天;2、雨量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4—6月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洪澇;3、氣溫變化顯著,極端最低為-8.1℃,極端最高氣溫為40.2℃。

  我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29.1mm,最大年降雨量1865.4mm(1994年),最小年降雨量973.7mm(1978年),年均水面蒸發量1429mm,陸地蒸發量700.8mm。降水時段主要是3—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70%,大、暴雨多出現在5—7月。日最大降水量達224.3mm(1969年實測值)。我市暴雨特點是雨量集中,降雨強度大。4—6月雨量集中,雨水多,雨量大易形成暴雨洪澇,我市北部毗鄰湖南省四大暴雨中心之一——安化,冷暖空氣的盛衰及其交綏過程對我市暴雨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我市山洪災害以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引起的災害為主,其主要特點是突發性強、成災快、破壞性強。

  2.1.3 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與地層巖性、水土流失等情況。

  我市地處湘中丘崗向湘江河谷平原過渡的地帶,主要山脈有褒忠山脈、天門山脈、荊紫峰山脈。全境大部分屬丘陵區,大致是五山一水二分半地,地勢呈西高東低。其地貌可劃分為三大單元:中部平原區,南部丘陵區,西部、北部丘陵區。市境處于紫云山至溈山的大背斜北西向構造體系上,出露地層為元古界時期的板溪群變質巖和中生界時期的巖漿侵入花崗巖。其成土母質由基巖的巖性和風化物屬性決定,風化殼厚度一般為8—10m,花崗巖風化層較厚,可達幾十米;◢弾r風化物和紅砂巖抗沖蝕能力弱,是泥石流的固體物質主要來源。

  2.2 經濟社會情況

  2.2.1 行政區劃情況、人口數量及分布情況

  全市轄3鄉、15鎮、4個街道辦事處,人口約92.9萬,其中農村鄉(鎮)18個,行政村503個,農村人口約79.33萬,除集鎮人口密度較大,其他人口不均勻分布各地。

  2.2.2 區域內耕地面積、產業結構及經濟狀況

  全市總面積1975km2,總耕地面積65.3萬畝,其中水田58.1萬畝,旱土7.2萬畝。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常年種植雙季稻,近年來糧食總產量年均在5億公斤左右,1998年率先成為全省雙季稻畝產過噸糧縣(市);畜牧業生產也是我市的主導產業,每年出欄肉豬在160萬頭以上。

  湘鄉有雄厚的工業基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多家,建材、食品、機械、冶金、化工、電子、制革多門類的綜合工業體系日益完善,水泥、皮革、鑄造件等工業產品暢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縣(市)前列,呈現出強大的發展活力。

  2.3 山洪災害損失及成因

  2.3.1 歷史山洪災害及損失情況

  自古以來,山洪災害就是湘鄉市的一大頑疾,一般3~5年左右就有一次較大的災害發生,多發生在4~7月,有時也發生在8月,洪災具有局部性、成災快、歷時短、危害大等特點。

  1954年5月下旬,各地連綿下雨,全縣l5個區,226個鄉,有8個區及城關鎮等76個鄉鎮受了災害,淹田89000畝,沖垮塘442口,河壩117座,水圳28條,河堤103處,倒屋117間,沖走什物、家具損失約2000萬元,死2人、傷5人。6月19日、25日、28日,十天內降水284.1毫米,全縣各地山洪暴發,受害的190個鄉(占總鄉數的84%)10900戶(占總戶數的14.2%),淹屋1863棟,倒塌1404間,死6人,傷34人。據記載:自6月19日-7月12日,連續四次水災,全縣共受災30701戶15.7181萬人,受害水田23.36萬畝,沖壞水塘4308口,河壩1020座,河堤6641處,倒屋3900間,死亡12人,傷66人,因災有709畝田顆粒無收,全縣減產324.82萬公斤。

  1969年8月9日至13日,降水416.4毫米,山洪暴發。湖山公社全部被淹沒,連淹4天,倒塌房屋1000多間,上湖大隊第九生產隊,全被水淹,經過搶救,僅保住人命和3間房子,1萬公斤糧食被沖走,房屋、家具等被全部沖毀。據統計,全縣73個公社全部受災,其中重災36個,受災面積達22.7萬畝,倒塌房屋14628間,沖毀水塘2681口、河壩2378座、河堤11642處、渠道820條、橋梁841座。淹死24人,受傷122人。

  1970年4月28日至5月1日,降水126毫米,漣水水位達到49.11米,流量3900秒立方米,全市有138個大隊、1081個生產隊受災。倒塌房屋943間,傷4人。沖垮河堤1288處、河壩111座、水塘152口,倒潰圍墾堤垸4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市山洪災害頻頻發生,其中尤以1996年、1998年、2002年、2003年危害較嚴重。

  2010年汛期多次發生強降雨過程,1~7月全市降水偏多,為1351.4毫米,較歷年同期平均降水量偏多59.9%。其中 “5.13”暴雨,從5月13日凌晨2時30分開始至22時全市27個降雨觀測點降雨量均超過100毫米,最大降雨量達189.8毫米,5月14日2時漣水水位達47.95米,超警戒水位0.95米,最大洪峰流量達3600立方米/秒;“6.23”暴雨,24小時最大降雨量達208.8毫米,6月24日22時漣水水位達到49.17米,最大洪峰流量達4540立方米/秒,超保證水位0.67m,是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7.06”暴雨,從早上7時至8時,最大1小時降雨量達43.6毫米。多次強降雨過程使全市22個鄉鎮辦事處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共倒房2734戶6031間,受災人口達120萬人次,成災人口27萬人次,傷5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48萬人。全市5座水庫受損,損壞堤防12處0.6KM,損壞護岸282處,損壞塘壩3989處,損壞水閘337座,損壞灌溉設施4465處,35所學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6億元。

  2.3.2 山洪災害的類型

  我市山洪災害一般由暴雨或短時強降水引發,其類型有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

  2.3.3 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

  山洪災害是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植被等各種自然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我市山洪災害的成因主要為:

  (1)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我市群山起伏,溪河谷地錯落其間,南方暖濕氣流和北方冷空氣都能長驅直入,另外由于大氣環流和太平洋副高壓的共同作用,導致我市降水分布嚴重不均。根據氣象部門資料統計,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29.1mm,主要集中在3—8月,約占年雨量70%左右,雨水多,雨量大易形成暴雨洪澇。

  (2)植被破壞嚴重。人為破壞生態、坡地墾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造成“經濟不發達—掠奪性開發—土壤侵蝕”的惡性循環。人工開礦、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嚴重破壞了植被,降低了土壤的水源涵養能力,在遭受暴雨襲擊時,大量泥沙隨山洪沖入溪溝、河道,泥沙淤積又導致河床抬高,水位上升,山洪災害損失加劇。

  (3)地質地貌也致山洪易于成災。在地質上,我市花崗巖風化殼與紅砂巖分布很廣,植被破壞后水土流失加劇;從地形上看,由于受褒忠大山、天門大山、荊紫峰山脈所控制,山間盆谷丘地陡峻,溪流傾度大,且多為砂石淤積,山水易漲易退,也是易于成災的原因。

  (4)基礎水利工程設施攔蓄洪水能力低。全市共有水庫175座,近幾年通過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解決了大量的水庫病險的安全隱患,但是6萬多處塘壩自農業生產責任制以來,幾十年甚少清淤,致其蓄水(洪)能力嚴重衰減,暴雨洪水沿溪溝傾瀉而下,往往形成暴雨型山洪。

  (5)由于人為因素,森林資源遭到破壞,蓄水保土能力降低,一經暴雨,山不保土,水沖土跑,也是發生山洪災害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市山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突發性強,預測預報難度大;二是來勢猛,成災快,破壞性強;三是季節性強,頻率高;四是區域性明顯,易發性強;五是范圍集中,災后恢復困難。

  2.3.4 防治區的劃分

  根據我市多年的雨量實測資料綜合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植被等情況分析,我市山洪災害可以分為幾個防治區:(1)南部中沙、虞唐、栗山、梅橋暴雨區;(2)北中部翻江、月山、潭市、泉塘暴雨區;(3)北部金石、金藪、白田暴雨區。以上為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其他為一般防治區。

  2.4 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2.4.1 防災非工程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市通過電視、廣播、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在全市廣泛宣傳防災知識,并編制了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就監測通迅及預警系統、救災措施、搬遷避讓、防災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具體部署。按照省防指的要求,在我市各鄉鎮山洪災害易發區建立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預警設施,2010年12月開始, 我們在利用境內水文、氣象及其他相關部門已建站點信息的基礎上,新建自動雨量監測站9個、自動雨量水位監測站12個、簡易雨量觀測設施100套、簡易水位站26個、117套無線廣播預警站、配發709個手搖報警器、450個手持喊話器、1000面銅鑼等傳統報警器材;2013年,在前期山洪項目上續建了123套無線廣播、100套簡易雨量報警裝置、9個圖像監測站、10個簡易水位觀測站,為鄉鎮及中型水庫管理所配備電腦及傳真打印一體機各1臺,完成鄉鎮視頻會商系統建設,建立了覆蓋市防指、各鄉鎮辦事處防汛指揮機構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提高了信息傳輸的質量和速度。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山洪災害防御缺乏有效的監測預警設施和手段

  受經濟和技術手段所限,目前重點山洪災害危險區的監測站點不足,對局部強降雨預報的精度不高,對山洪災害發生與發展的預測精準度難以保證;鶎舆呥h山村普遍缺乏基本的通信和預警手段,加之每逢暴雨,極易造成通迅、供電、交通中斷,往往只能依靠鑼、鼓、號等原始手段預警,信息傳遞困難、滯后,往往錯過時機。已建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的設備設施大部分長期裸露在外、日曬夜露、鼠咬、斷電、人為損壞等現象非常嚴重,缺乏專門資金用于監測預警設施的維修養護也是導致信息傳遞困難的重要原因。

  (2)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和組織體系還有待完善

  一些鄉鎮辦事處的山洪災害防御責任不夠全面,雖然制訂有制度,但人員的責任落實不夠具體,個別人員責任心不強,部門協調聯動、運轉順暢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機制有待不斷完善。

  (3)部分鄉鎮辦事處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

  部分鄉鎮辦事處對當地暴雨特性、地形地質條件、山洪分布規律等方面研究不夠,對危險區的劃分不準,對預警程序、預警信號、聯絡人、避險轉移路線等環節考慮不夠周全,可操作性欠強。

  (4)部分群眾防災意識淡薄,避險自救能力差

  部分群眾存在麻痹和僥幸心理,對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嚴重性認識不足,防災意識淡薄,在有山洪災害隱患的山腳或溪流河溝邊建房的現象普遍,人為加大了山洪災害防御的難度。

  2.4.2 防災工程措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市有175座中小型水庫,分布在市境內三大水系的19個鄉鎮辦事處,但這些工程基本上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歷史客觀條件的制約,設計標準低,建設質量差,加之運行年久,累存了大量安全隱患。近年來國家加大病險水庫的除險力度,我市大部分水庫得以除險加固,但由于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到位,仍有部分水庫的安全隱患沒有得到根源,部分水庫的攔洪削鋒和防災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加之,部分水庫管理人員素質較低,未經正規培訓,應變能力差,還有一些水庫通訊設施和預警系統存在缺陷。特別是大量的山塘河壩自責任制以來甚少清淤,普遍嚴重淤積,又由于年久失修,無專人管理,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這些工程攔蓄洪水的能力已十分低下。

  3 危險區、安全區的劃分

  危險區指受山洪災害威脅的區域,一旦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將造成區內人員傷亡以及房屋等財產的損毀。安全區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脅,地質結構比較穩定,可安全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區域。危險區一般處于河谷、溝口、河灘、陡坡下、低洼處和不穩定的山體下;安全區是危險區人員的避災場所,安全區一般位于地勢較高,坡度較為平緩,避開河谷、溝口、陡坡及低洼地帶。

  3.1 山洪災害的區域劃分

  根據我市各地地質條件、地理位置和暴雨中心區域的劃分,及歷年遭受山洪災害的情況綜合分析,將我市山洪災害易發區分劃為三個區域:(1)北部金石、金藪、白田暴雨區;(2)北中部翻江、月山、潭市、泉塘暴雨區,(3)南部中沙、虞唐、栗山、梅橋暴雨區。按災害形式,山洪災害可分為洪泛區和泥石流區。

  (1)北部金石、金藪、白田區。

  該區分布于烏江流域。確定金石鎮的石壩村、益民村、文星村、童家村、龍潭村和金藪鄉的南星村、龍門村、耙石村、竹園村、白沙村、鋪正村、荷塘村、藪嶺村及白田鎮的石門村、石江村、仁厚村、三遷村為洪泛區,金石鎮的月形村、雙湖村、太平村和金藪鄉的馬坪村、江家村、八眼村、東陵村、河山村、紅石村及白田鎮的上麓村、薰山村、上扶村為泥石流區。

  (2)北中部泉塘、月山、潭市、翻江區。

  該區主要分布于石獅江流域和岐潭河流域。本區屬于花崗巖強風化區,植被稀薄,水土流失嚴重,易發生泥石流和山體塌方。確定月山鎮的洪海村、楓山村、金山村、金坪村、楓榆村、西林村、新橋村、白龍村、江田村、石頭鋪村、洞口壩村、石磯村、犁頭橋村,潭市鎮的上新村、新石村、清江村、青陂村、民主村,白田鎮的從新村、星輝村、車田村、芋子村,育段鄉的軋江村、南坪村、軋坪村、軋橋村、水嘶村、安鄉村、大橋村、松岳村、雙橋村,泉塘鎮的青山村、桐瑞村、同勝村、新東村、彪家村、錦屏村、沙河村、新陽村為洪泛區。確定月山鎮的栗子村、白鶴村、馬龍村、三灣村、安沖村、褒龍村、褒坪村、褒麓村,潭市鎮的榨坪村、清泉村、沙塘村、新民村、安樂村為泥石流區。岐潭河流域的翻江鎮瓦屋村、楊和村、黃塘村、劉灣村為泥石流區;壺天鎮東鍛村、井灣村、巖江村為洪泛區。

  (3)南部中沙、梅橋、栗山、虞唐區。

  該區分布于中沙河流域、城江河流域、虞唐河流域、肖家河流域。中沙河流域確定中沙鎮的萬福村、中沙村、大杉村、小洞村、紫峰村、道沖村、桂花村、滄泉村、梅口村為洪泛區,中沙鎮的中心村、田心橋村為泥石流區;城江河流域確定栗山鎮的巴江村、白竹村、永安村為洪泛區;虞唐河流域確定虞唐鎮的觀賢村、熟潭村、洗馬村、蘇東村為洪泛區;肖家河流域確定梅橋鎮的茶佩村、高枧村、永福村為泥石流區。

  3.2 危險區和安全區的劃分

  烏水、靳水途徑的村、5座中型水庫和170座小型水庫泄洪流經地勢較為低洼的村、河谷、陡坡、不穩定的山體劃分為危險區,其它地勢較高,或較為平緩的村為安全區。

  4 組織指揮體系

  4.1 組織指揮機構

  4.1.1 市級山洪災害防御組織指揮機構

  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市防指)統一領導,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分管水利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長,市人武部部長任副指揮長。指揮部成員單位由市委宣傳部、市人武部、市政府辦、市政府應急辦、市發改局、市農辦、市監察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衛生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防辦、市氣象局、市水文局、市供電公司、市廣電臺、市電信公司、市移動公司、市教育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市糧食局、市石油公司等單位組成。市防指辦事機構為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設市水利局。市防指根據需要抽調相關部門和人員成立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5個工作組。監測組由市氣象局、市水文局、市國土資源局組成;信息組由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廣電臺、市電信公司、市移動公司、市防汛辦等組成;轉移組由市武裝部、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交通運輸局等單位及各鄉鎮辦事處組成;調度組由市發改局、市農辦、市監察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等單位組成;保障組由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衛生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市供電公司、市糧食局、市石油公司等單位組成。其工作職責:

  監測組:負責監測轄區氣象、水文、水利工程、危險區及溪溝水位、泥石流溝、滑坡點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組:負責對全市防指、氣象、水文等部門各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預報、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險情等信息,及時為領導指揮決策提供依據,并經授權對外發布。

  轉移組:負責按照指揮部的命令及預警通知,做好受威脅群眾按預定路線和地點轉移的組織工作,負責轉移任務的責任人要一個不漏地動員到戶,同時確保轉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員安全。

  調度組:負責水利工程調度運用,搶險人員的調配、調度并管理搶險救災物資、車輛等,負責善后補償處理等。

  保障組:負責臨時轉移群眾的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的組織工作,負責被安置戶原房屋搬遷及新的房基地基用地審批等工作。

  應急搶險隊:在緊急情況下根據命令進行有序的搶險救援工作。

  信號發送員:根據獲得的險情監測信息或接到緊急避災轉移命令后,立即按預定信號發布報警信號。

  4.1.2 鄉鎮辦事處山洪防御組織指揮機構

  有山洪災害防御任務的鄉鎮辦事處成立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領導和組織本區域內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由鄉鎮辦事處行政主要負責人任指揮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下設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5個工作小組和2—3個應急搶險隊(每隊不少于50人)。有山洪災害防御任務的村成立以村支部書記為負責人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組,同時,成立以基干民兵為主的1—2個應急搶險隊(每隊不少于30人)。每個村、組均要落實降雨和水情、工程險情、泥石流、滑坡監測人員,確定一名或幾名信號發送員,并造花名冊報送鄉鎮辦事處、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備案。

  4.2 職責和分工

  4.2.1 工作職責

  市防指:統一領導和組織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各部門各司其職,實施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市防辦)負責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市政府辦:負責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和調度命令,督促、檢查各級的防汛工作和山洪災害防御情況。

  市委宣傳部:組織市內宣傳部門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山洪災害防御的宣傳教育,及時、準確宣傳山洪災害搶險救災動態情況。

  市防辦:負責對氣象、水文等部門各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預報、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險情等信息,及時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市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做好山洪災害救災工程、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的審查、立項和投資計劃安排工作。

  市人武部:根據山洪災害救災的需要,及時組織搶險突擊隊擔負山洪災害搶險救災、營救人員、轉移物資的任務。

  市農辦:研究制定災區的各種優惠政策及措施,對減輕農業災害損失進行宏觀指導。

  市財政局:協同市防指申報、籌集山洪災害救災所需資金,對市防指提出的救災資金分配方案進行會簽并及時下撥,監督使用。

  市監察局:檢查督促全市山洪災害責任制的落實,查處山洪災害救災中的瀆職失職行為。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做好山洪災害防御救災的表彰獎勵等工作。

  市民政局:做好災情的統計工作,負責山洪災害的救災和災民的生活救濟工作。

  市水利局:負責防洪排澇工作的行業管理,根據雨情、水情、洪水預報,負責水利工程的調度運用;指導防洪及山洪災害重大險情的搶護和水毀工程的修復。

  市公安局:負責維護山洪災害搶險救災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工作。打擊偷竊救災物資的犯罪分子,做好防汛救災的治安保衛工作和防汛網絡安全工作,協助災區組織群眾撤離和轉移。搶險救災期間,按照山洪災害預案的要求,部分路段實行交通管制,保證各類搶險車輛安全暢通。

  市教育局:負責全市教育系統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督促落實非常情況下教學單位的人員安全、財產轉移措施。

  市交通運輸局:組織征調交通運輸工具為搶險救災服務。

  市農業局:負責洪澇及山洪災害后農業救災、生產恢復及幫助災區提供種子、種苗及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技術指導。

  市林業局:負責組織山洪災害搶險木材。

  市衛生局:負責組織災區衛生防疫和醫療救護工作。

  市國土資源局:及時做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災害的預測、監測和預防工作,收集并上報有關資料及災害情況,制定防御方案,落實防御措施。

  市氣象局:負責監測分析氣候變化情況,及時提供天氣預報、實時雨量和氣候分析資料。

  市水文局:負責流域的雨情、水情測報,及時測報洪水信息。

  市廣電臺:負責組織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進行山洪災害搶險救災的宣傳報道。

  市商務局、市供銷社:負責山洪災害災區所需生產、生活物資的貨源組織和供應。

  市供電公司:保障山洪災害搶險救災的電力供應。

  市石油公司:負責山洪災害搶險救災的油料的調運、儲備和供應。

  市糧食局:儲備一定數量的防汛搶險麻袋,負責組織災區糧食供應。

  市電信公司、市移動公司:保障各級防汛指揮機構、水文測報站的郵電通信暢通,優先傳遞山洪災害、水文氣象信息,督促落實對防汛、水文、氣象的各項優惠措施,包括水文、氣象部門與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信息傳輸網絡的聯接。

  各鄉鎮辦事處、村組:有山洪災害防御任務的鄉鎮辦事處、村組相應成立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應急搶險隊,明確信號發送員,負責所轄區域內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

  4.2.2 各鄉鎮辦事處防汛指揮機構在市防指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具體組織鄉鎮辦事處和村組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并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村級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組負責本村內降雨監測、預警和人員轉移及搶險等工作。

  5 監測預警

  5.1 山洪災害雨、水情臨界值的確定

  5.1.1 山洪災害降雨、水情臨界值確定。

  (1)根據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的降雨強度,暴雨特性,地形地質條件,前期降雨量等情況,確定日降雨量大于l00mm或時持續降雨量大于40mm,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

  (2)根據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溪河水位情況,分析確定本地區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溪河水位及變化情況;有的溪河可將上游水情變化作為判斷是否對下游造成山洪災害的主要依據。漣水河湘鄉市城防洪特征水位確定為:市城關閘排澇水位為44.6m,警戒水位:47.00m,保證水位:48.50m。當水位在警戒水位至保證水位時個別非法占用河道建房的居民和農戶可能會受到洪水的影響,因此不論發生任何洪水情況,沿河岸居民都要密切關注,防止洪水淹沒和河岸崩塌造成損失。

  5.1.2 明確各項工作的責任人及聯系方式

  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及鄉鎮辦事處、村行政負責人為本單位(轄區)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責任人,要求責任人員在每年的4—9月24小時開啟手機,手機號碼變更要及時與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聯系(電話:0731—56771944)。

  5.2 實時監測

  5.2.1 監測內容:轄區內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信息。

  5.2.2 監測要求:根據各地情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監測,群測群防為主,專業監測為輔。

  5.2.3 監測系統的設立:目前,我市重點山洪災害危險區的監測站點仍然不足,對局部強降雨預報的精度不高,對山洪災害發生與發展預測不準。因此,各鄉鎮辦事處要根據實際情況在主要溪河分布區域和山洪災害易發區增設雨量監測設備和其他相應設施,以便監測員將信息及時報告市防指、鄉鎮辦事處防汛指揮機構,并傳遞給村、組、農戶。

  5.3 通信

  因各地、各單位的情況和條件不一,采取電視、廣播、電話、傳真、短信、鑼、鼓、號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及時傳達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警報等信息。

  5.4 預報預警

  5.4.1 預報內容:氣象預報、溪河洪水預報、水庫水位預報、泥石流和滑坡信息預報。氣象預報由市氣象局發布,漣水洪水預報由市水文局發布,泥石流和滑坡信息預報由市國土局發布,5座中型水庫水位由市水利局發布,小型水庫水位預報由所在地鄉鎮辦事處、村發布;山塘水位監測信息由所在地村組發布。

  5.4.2 預警的內容:暴雨洪水預報信息;暴雨洪水監測信息;降雨量、洪水位是否達到監界值;水庫及山塘水位監測信息;可能發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監測和預報信息等。

  5.4.3 預警啟用時機:(1)當接到暴雨天氣預報,相關行政責任人員要引起高度重視。當預報或發生的降雨接近或將超過臨界雨量值時,相關部門應發布暴雨預警信息。(2)各中型水庫當上游水位急劇上漲,溢洪道開始溢洪時,應向流域下游鄉鎮辦事處發布預警信息,同時向市防辦匯報,各鄉鎮辦事處應向沿河村組傳達預警信息,做好轉移準備,同時各村應安排人員在渡口、橋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情況緊急時,應禁止渡口、橋頭通行,同時組織村民轉移。當水府廟水庫開啟4孔閘門時,應向漣水沿線鄉鎮辦事處發布預警信息,各鄉鎮辦事處及村、組應組織人員做好所轄區域內渡口、碼頭的安全管理工作,所有船只必須靠岸錨固,所有浮橋禁止通行并督促業主拆除或進行固定,確保安全。(3)當出現泥石流、滑坡征兆時,由市國土局發布泥石流、滑坡災害預警信息。(4)水庫及山塘發生重大險情時,由工程管理單位發布預警信息,迅速組織人員轉移,同時,向市防指匯報。

  5.4.4 預警發布及程序:各地根據臨界雨量、水位、山洪災害征兆等具體情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1)在一般情況下,山洪災害防御預警信號由防汛指揮機構發布,可參照市—鄉鎮辦事處—村組—農戶的順序進行預警。(2)如遇緊急情況(可能發生滑坡或水庫山塘潰壩等),村可直接報告市防指和鄉鎮辦事處防汛指揮機構,并直接發布預警信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預警工作。

  5.4.5 預警方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設置預警信號(電話、手機短信等)、報警信號(如信號彈、報警器、鑼鼓等);按照發生山洪災害的嚴重和緊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級別預警信號所對應的預警方式。

  6 轉移安置

  6.1轉移安置

  6.1.1 確定需轉移的人員

  要轉移的人員,一般是在溪流河溝的低洼地帶或有山體滑坡威脅的住戶,各鄉鎮辦事處和村應按實際情況劃定。

  6.1.2 轉移遵循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幼病殘人員后一般人員的原則,并以集體和有組織轉移為主,各鄉鎮辦事處和村組應作好統一安排和組織。

  6.1.3 轉移地點、路線的確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則,汛前要編制好預案,擬定好轉移路線、安置地點,填寫群眾轉移安置計劃表,繪制人員轉移安置圖。汛期必須經常檢查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應及時修補或改變線路。轉移路線要避開跨河、跨溪或易滑坡地帶,不要順著河谷上下游、泥石流溝上下游、滑坡的滑動方向轉移,應向溪河溝谷兩側山坡或滑動體的兩側方向轉移。

  6.1.4 要求各鄉鎮辦事處對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村組制作標識牌,標明安全區、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并制作明白卡,將轉移路線、時期、安置地點、責任人等有關信息發放到農戶,并在醒目位置公示。

  6.1.5 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6 當交通、通迅中斷時,各鄉鎮辦事處、村組應制訂躲災避災的應急措施,約定信號,采取鑼、鼓等形式發布預警信號。

  6.2 轉移安置紀律

  轉移工作采取鄉鎮辦事處、村、組干部層層包干負責的辦法實施,明確轉移安置紀律,統一指揮、安全第一。

  7 搶險救災

  7.1 搶險救災準備

  7.1.1 普及山洪災害防御的基本知識,增強市民防災避災意識。全市采取電視、廣播、宣傳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7.1.2 建立搶險救災工作機制,確定搶險救災方案。市防指統一領導和組織全市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搶險救災實行分級、分部門負責制。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分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5個工作組,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各個組分別按分工要求,在不同的情況下啟動應急預案。各鄉鎮辦事處要安排專人按實際情況編制預案,建立有效的搶險救災機制,確保防御山洪災害工作的落實。

  7.1.3 搶險救災的準備包括救助裝備準備、資金準備和物質準備,市防指成員單位和各鄉鎮辦事處都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7.2 搶險、救災

  7.2.1 一旦發生險情,在及時向上級防汛指揮部門報告的同時,應急搶險隊要迅速投入搶險救災,確保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緊急情況下可以強制征用和調配車輛、設備、物資等。

  7.2.2 對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體、建筑物等,所在地鄉鎮辦事處、村、組要安排專人監測、防御。

  7.2.3 發生災情,首先要把被困人員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

  7.2.4 如有人員傷亡,要及時搶救受傷人員,清理、掩埋人畜尸體。

  7.2.5 對緊急轉移的人員作好臨時安置,發放糧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對災區要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7.2.6 相關部門要迅速組織力量搶修水、電、路、通迅等基礎設施。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檢查

  汛前,市、鄉(鎮)對所轄區域必須進行全面的檢查。以查組織、查工程、查預案、查物資、查通信為主要內容,分級檢查。在檢查中發現的薄弱環節,要明確責任、限期整改。對未經審批嚴重影響行洪的工程,必須依法強行撤除;對發現的隱患要逐一登記造冊,及時排除隱患;同時對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工程、區域等要安排專人負責防守,一旦災害發生應及時上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和鄉(鎮)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

  8.2 宣傳教育及演練

  8.2.1宣傳的主要內容:利用各種會議、廣播、電視、墻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向轄區內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山洪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增強轄區內廣大干部群眾防御山洪災害的意識。

  8.2.2 對山洪災害威脅區的災民,要認真組織他們熟悉緊急轉移的路線、安置地點及安置方案。

  8.2.3 要認真組織區域內的搶險救災人員開展實戰演練,不斷提高搶險救災水平,為搶險救災造就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精干、組織紀律性強的搶險救災隊伍。

  8.3 紀律

  為及時、有效地實施預案,需明確相應的工作紀律,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8.3.1 責任紀律

  在山洪災害防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對負有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的人員,要依紀依法給予處理;

  (1)防汛成員單位和各鄉鎮辦事處、村負責人未對本轄區內山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布置、檢查、督查的;

  (2)當水位或降雨量達到臨界狀態時,各單位負責人和崗位責任人員未按規定到崗到位并履行職責的;

  (3)拒不服從上級命令,不服從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的;

  (4)有山洪災害防御任務的鄉鎮辦事處領導和崗位責任人員在防汛期間擅離職守的,或失職瀆職而造成處置不當的;

  (5)分工負責的地區和工程因工作責任不落實而造成責任事故的。

  8.3.2 轉移安置紀律

  (1)轉移安置工作采取鄉鎮辦事處、村、組干部層層包干負責的辦法實施,安全第一、統一指揮。

  (2)堅決服從上級調度命令。

  (3)轉移遵循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幼病殘人員、后其他人員。轉移應有組織地進行,各鄉鎮辦事處和村組應作好統一安排,先轉移危險區人員、后轉移警戒區人員;信號發布責任人和轉移組織者最后撤 

           湘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4月27日印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在线播| 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二三四五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潮视| 91一区在线| 久久国产欧美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二区|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 鲁丝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五| 国产日韩欧美91| 亚洲精品国产久| 久久国产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1区| 久久精品手机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爽大粗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99的直播节目|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xxxx9999片| 综合色婷婷一区二区亚洲欧美国产|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一级片一区二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先锋| 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99| 99视频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先锋| 99久久精品国产国产毛片小说| 中文在线一区| 日韩av一二三四区| 国产一级片一区| 91亚洲欧美强伦三区麻豆| 亚洲区日韩|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另类| 国产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suv|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馆杂枝|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男女性高好| 国产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狠狠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 国产足控福利视频一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 性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九九亚洲| 91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 | 91精品夜夜| 青苹果av| 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 国产乱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色伊 | 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爽到爆呻吟高潮不挺|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99| 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 一区二区欧美视频| 亚洲一二三在线| 国产一区日韩一区|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yy6080影院旧里番乳色吐息|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yy50| 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图片|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