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抓好2015年全市糧食生產工作的意見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15-03-20 17:39 點擊量:1
XXDR—2015—00002
湘鄉政發〔2015〕4號
湘鄉市人民政府
關于抓好2015年全市糧食生產工作的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直機關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實現“轉方式、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和全市糧食總產穩定在53萬噸以上的總目標,現就抓好2015年全市糧食生產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穩定面積優化結構
(一)千方百計穩定雙季稻面積。充分發揮我市雙季稻生產優勢,通過集中育秧、機械化作業、社會化服務和政策激勵等措施,推行雙季稻集中連片種植和規模經營,穩定發展雙季稻生產。
(二)因地制宜發展旱糧生產。把發展旱糧生產作為調結構、促增收的重要措施,充分利用閑置旱土、高岸田、天水田、礦區滲漏田等缺水田發展以玉米為主的旱糧生產。在旱雜糧傳統生產地區,根據市場需求適度發展豆類、薯類、高梁等旱糧生產,推行間作、套種,推廣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大力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提高耕地復種指數,逐步提高旱糧在糧食中的比重,改善和優化糧食品類結構。
(三)從嚴治理耕地拋荒。要切實履行對基本農田監管責任,堅決制止耕地拋荒和耕地流轉后非農化、非糧化。通過采取由發包方依法收回拋荒耕地等措施,從嚴治理耕地拋荒現象,杜絕長年和連片耕地拋荒。各鄉(鎮、辦)對存在的常年性耕地拋荒和季節性拋荒問題進行整改,確保恢復生產,常年性拋荒面積控制在本鄉(鎮、辦)實際可耕水田面積的1%以內,季節性拋荒面積在2014年基礎上每年減少20%以上。
二、依靠科技提升單產
(一)抓好良種示范推廣。根據高產高效、規模種植及市場需求,開展早晚稻和高檔優質雜交稻品種引進選試,篩選適合規模化、機械化、輕簡化栽培優良新品種。加大主栽品種推廣應用力度,主推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要大力推廣超級稻,力爭全市超級稻面積達到50萬畝。
(二)全力推進水稻集中育秧。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整建制推進”的總體要求,以培育壯大育插秧專業戶(公司)、合作社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突破口,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進機插秧、軟盤拋秧代育服務發展,力爭全市集中育秧穩定在25萬畝以上,其中專業化早稻集中育秧面積達到4萬畝以上,進一步遏制耕地拋荒,控制水稻直播。
(三)深入推進高產創建及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以轉變生產和服務方式,推廣雙季稻全程機械化增產模式技術為突破口,繼續實施“整萬千百”(市重點抓好整建制高產創建示范鄉鎮和萬畝示范片,鄉、村分別辦好高產創建千畝片和百畝片)梯級示范,全力推廣優良品種、合理密植、安全齊穗、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及以機插秧為重點的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等增產技術,力爭全市糧食高產創建及綠色增產模式技術示范規模突破20萬畝,促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產業化協同發展。
(四)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抓好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及以玉米螟、紋枯病為主的水稻、玉米重大病蟲防控,嚴密阻截稻水象甲疫情蔓延。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力爭專業化防治面積達到30萬畝。大力開展綠色防控,推廣應用性誘、生態調控、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降低全市化學農藥使用量3個百分點以上。加強低溫陰雨、寒露風等農業氣象災害防御,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旱澇災害,減輕氣象災害損失。
三、改善品質提升效益
(一)加大產業化開發力度。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效益為紐帶,大力推進全市優質稻產業化發展和湘米產業工程,提升稻米品質,形成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糧食產業化開發格局。穩步推廣湘晚秈13號等高檔優質稻品種,建設6萬畝農企緊密聯結的標準化訂單基地。推進我市稻米基地化生產、訂單化收購、品牌化銷售。
(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積極開展水稻增產攻關模式研究,每個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片,要創建1個500畝“雙超”(早、晚雙季超級稻)高產指揮方和1個500畝“雙機插”(早、晚稻雙季機插秧配套)示范樣方。繼續實施1個萬畝示范片聯結l個龍頭企業、4個以上合作社和專業化服務組織、20個以上適度規模種糧大戶的“ll42”工程,用工業化理念推進糧食高產創建。
(三)提升糧食安全品質。牢牢守住糧食質量安全這條底線,切實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加工和倉儲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嚴格把好糧食質量安全關,確保糧食產品質量達到國家規定要求。積極穩妥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工作,提升糧食安全品質。
四、轉變方式創新機制
(一)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鼓勵農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換并地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堅持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扶持30-300畝種糧大戶、l00-200畝家庭農場發展。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堅持確權確地為主,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也可以在平整土地等綜合開發區域,開展“確權確股不確地”試點。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完善市、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建立土地流轉監測制度,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等服務。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經營流轉糾紛。
(二)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大力培育糧食種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和社會化服務,引導土地流轉到想種糧、會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手中。對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用地給予優先審批,并按政策規定減免相關稅費。力爭2015年新增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職業農民300戶以上。
(三)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農機、植保、農技、農資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推廣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加快構建覆蓋糧食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防、代收、代烘、代銷和統測統配統施等各環節服務,切實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等突出問題。開展政府購買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鼓勵向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集中育秧、機械插秧、病蟲防治、機械烘干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鼓勵發展糧食生產電子商務,加快糧食生產信息化步伐。
五、落實政策激勵種糧
(一)落實種糧補貼政策。要認真落實國家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改革精神逐步推行據實補貼,提高補貼的精準性、指向性。對從事糧食規模化生產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符合申報農機購置補貼條件的,要優先安排相關補貼。新增農資綜合補貼應向雙季稻生產及糧食規模經營主體傾斜。
(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健全財政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體系,增加對糧食生產財政投入。市財政從產糧大縣獎勵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水稻集中育秧、糧食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湘米工程、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糧食科技示范項目的配套,加強對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優先承擔涉農項目,加快建立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以及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的管理制度。規范農業專項資金的管理與使用,做到專款專用,嚴禁鄉鎮辦財政挪作他用。
(三)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健全針對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機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融資擔保機構為新型糧食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認真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進一步提高水稻、玉米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擴大其保險承保面積,逐步做到水稻、玉米規模經營主體愿保盡保。
六、強化保障挖潛增糧
(一)強化耕地保護與建設。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 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將城鎮周邊、交通沿線現有易被占用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守住全市58萬畝基本農田這條底線,管好用好基本農田。加快中低產田升級改造,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嚴格實行耕地“占一補一”、“先補后占”和“占優補優”。對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要實行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制度,開展補充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全面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全市8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免費享受測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務。
(二)強化考核獎懲。繼續執行糧食生產考核獎勵制度,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考核獎勵辦法,從組織領導、穩定增加糧食總產、治理耕地拋荒、壓單擴雙、控制直播、測土配方施肥、高產創建、優質稻開發、惠農政策落實、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重點考核,適當提高糧食生產在各鄉鎮辦績效考核中的分值。對鄉鎮黨政會議未專題研究部署糧食生產,未制定落實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未將其列為行政村(社區)目標管理考核內容,未明確專人負責糧食生產產,未有效組織糧食生產,導致耕地拋荒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影響全市糧食生產整體水平的鄉鎮,糧食生產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對糧食生產先進鄉(鎮、辦)、先進村、先進種糧大戶進行獎勵,充分調動各鄉(鎮、辦)、村兩級抓糧、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三)強化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深化認識,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作為保障民生的基本任務,嚴格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明確目標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作配合,扎實推進糧食生產各項工作,確保全市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湘鄉市人民政府
2015年3月18日
湘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5年3月20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