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市綜合防災專項規劃(2020—2035年)(草案)》公示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3-05-31 11:37
根據《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我局負責編制《湘鄉市綜合防災專項規劃》
(2020—2035年)。經過資料收集、調研、征求相關部門和鎮(街道)意見、專題討論、多次與湘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接、聘請專家評審等程序,目前規劃已形成草案。為落實共同規劃理念,廣泛凝聚社會智慧,形成共識,現向社會公眾公開征詢意見。
草案公示時間為2023年5月31日-2023年6月30日,共30 天。
社會各界可在湘鄉市政府門戶網上、微信公眾號上查閱。意見可通過郵寄信件、發送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交。
qq郵箱:31989225@qq.com
郵寄地址:湘潭市湘鄉市東山北路 278
自然資源局空間規劃股 龔莉 收
聯系電話:0731-56822221
湘鄉市自然資源局
2023年5月31日
湘鄉市綜合防災專項規劃(2020-2035)
(草案)主要內容
目錄
第一章 規劃總述........................................2
第二章 災害風險與風險承載能力評價......................5
第三章 市域防災減災布局規劃............................6
第四章 城市總體防災空間規劃............................14
第五章 中心城區綜合防災減災專項規劃....................16
第六章 中心城區疏散避難空間體系規劃....................21
第七章 城市生命線系統規劃..............................23
第八章 近期實施和建設計劃..............................25
第一章 規劃總述
第1條 編制目的
為加強對城市公共安全設施建設的管理,指導城市綜合防災設施的建設發 展,預防和減少各類災害的危害,建立和完善城市防災減災安全體系,增強城市抗御和處置各種災害事故的綜合能力,根據國家、湖南省防災減災工作的戰略部署,結合湘鄉市實際情況,編制《湘鄉市中心城區防災減災專項規劃(2020- 2035)》(以下簡稱“本規劃”)。
第2條 規劃范圍
湘鄉市行政轄區全部國土空間范圍,市域國土空間面積:1967.07平方公里;
重點研究區為市區及周邊災害頻發區域。
第3條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2020—2035年;
近期規劃期限:2020-2025年;
遠期規劃期限:2026-2035年。
第4條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增加投入、健全法規為保障,以綜合減災為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并整合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減災資源,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加快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高重大災害預警預報、快速反應和緊急救援能力,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推進湘鄉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第5條 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根本出發點,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增加投入、提高能力、降低風險、減少損失,著力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作用的防災減災工程,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與當地防災減災需求相適應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升湘鄉市域和中心城區的防災減災能力。
當遭受相當于工程抗災設防標準的較大災害影響時,城市應能夠全面應對災害,應無重大人員傷亡;防災設施應有效發揮作用,城市功能基本不受影響,城市可保持正常運行。
當遭受相當于設定防御標準的重大災害影響時,城市不應發生特大災害效應,應無特大人員傷亡;防災設施應基本發揮作用,重大危險源以及可能發生特大災難性事故后果的設施和地區應得到有效控制。當遭受高于設定防御標準的特大災害影響時,應能保證對外疏散和對內救援可有效實施。
2、分期目標
近期目標:至2025年,基本建成符合湘鄉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縣域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立健全預測預警、預防抗御、應急指揮救援等機制,不斷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滿足城區就近避難、整體疏散和部分安置的需要,達到人均避難場所用地 1.5 平方米以上的標準。落實避難場所、消防站站等亟待補充的防災設施。
遠期目標:至 2035 年,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建立多災種預警和信息發布平臺,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與當地防災減災需求相適應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升縣域及城區的防災減災能力。縣域全面完成應急預案、救災應急隊伍建設、救災物資儲備、災害信息評估、災害緊急救援、災情監測預警等工作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作用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本建設完成。城區滿足35萬人就近避難、整體疏散和分安置的要求,達到人均避難場所用地 2 平方米以上的標準。
第二章 災害風險與風險承載能力評價
第6條 綜合防災風險總體評價
高風險區:褒忠山林場、翻江鎮西部與南部、壺天鎮北部、棋梓鎮東部、白田鎮中部、金石鎮東北部、育塅鄉東部、龍洞鎮西北部、東山林場、東山街道東南部、山棗鎮中部、栗山鎮中部、東郊鄉南部、虞塘鎮西部、中沙鎮。
中風險區:山棗鎮南部、梅橋鎮南部、東郊鄉北部、龍洞鎮東南部、金石鎮南部、金藪鄉北部、翻江鎮北部、壺天鎮南部、棋梓鎮西部、毛田鎮北部、老城區。
低風險區:月山鎮東南部、潭市鎮東部、山棗鎮北部、泉塘鎮、育塅鄉西部、昆侖橋等。
第7條 綜合能力分析
通過對以上多個能力因子的相互疊加,最終形成以下5個承載能力等級。
等級 |
范圍 |
優等 |
湘鄉市區、東郊鄉以及其他各鄉鎮鎮區 |
良好 |
泉塘鎮以及其他各鄉鎮鎮區周邊 |
中等 |
褒忠山林場周邊、水府廟水庫周邊以及金藪鄉、白田鎮周邊 |
一般 |
主要為壺天鎮、毛田鎮附近 |
較差 |
湘鄉市域周邊交通欠發達地區 |
第三章 市域防災減災布局規劃
第8條 市域消防規劃
1、火災保護等級劃分
根據區域火災風險和重要性,將湘鄉市火災防護等級劃分成三個等級。
一級:重點保護區,為中心城區部分,以生活火災、危險品為主,應滿足消防站五分鐘到達服務范圍。
二級:山林火災易發,主要為西部、南部山體區為主。應加強觀測和預防工作。
三級:火災低發區,加強防火宣傳。
2、重大危險源布局
市域重大危險源建議布局于泉塘鎮城外遠郊、育塅鄉城外遠郊。
3、市域消防設施布局
消防指揮中心:規劃以東山城區消防中隊為消防指揮中心,并在棋梓鎮新增一處副消防指揮中心。
消防站:規劃在中心城區新增四處消防站,泉塘鎮、棋梓鎮由專職消防隊升級為消防大隊。
疏散通道:規劃將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昆高速、長韶婁高速、益婁高速為主要救援通道。以原G320、G320、G240 等國道作為主要疏散通道。以省道、縣道為次要疏散通道。
火災觀測點:在褒忠山脈、東臺山脈等山林火災高發區共建設13處消防觀測點。
第9條 市域防洪工程規劃
1、洪水風險等級劃分
湘鄉市洪水防護等級劃分成三個等級。
一級:重點防護區,面積為165平方公里,漣水防洪堤按 5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
二級:洪水易發區,面積為254平方公里,漣水防洪堤按 2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漣水支流按1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
三級:洪水低發區,面積為1548平方公里,水渠防洪堤按 1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
2、漣水防洪工程
漣水河防洪堤一級防護等級段,按 5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二級防護等級段,按 20 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
3、河道治理
治理標準:市域范圍內河流治理標準為10年一遇,整治的河道主要包括白水河、菜石江成家灣河等。
4、水庫工程
治理標準:水府廟水庫屬于大型水庫,按照100年一遇標準進行設置,赤石水庫、桃林水庫、紅日水庫、合東水庫、長江水庫等中型水庫按照50年一遇標準進行防護,栗山水庫、荷豐水庫、云田水庫等小一型水庫按照20年一遇標準進行防護,上義水庫、白鶴水庫塘坪水庫等小二型水庫按照10年一遇標準進行防護。
5、治澇工程設施規劃
規劃在歐家港已建泵房內增加泵機,容量 84240m3/h,并新增歐家港(北),容量13880m3/h、石竹新河排漬泵站,容量 102960m3/h,江景明苑排漬泵站,容量 24854m3/h,新增排澇能力 225934m3/h;總排澇能力為276886m3/h。另對楊金機房、聯盟橋、鸕鶿閘排漬泵站進行擴容改造,對昆侖橋和黎家山排漬泵站進行更新改造,更換老舊設施。
第10條 抗震防災規劃
1、地震風險等級劃分
根據區域地震風險和區域位置的重要性,將湘鄉市地震防護等級劃分成兩個等級。
一級:地震較高風險,面積為367平方公里,重點監測,應滿足人口五分鐘疏散的需求。
二級:地震中風險區,面積為1600平方公里,加強觀測和預防工作。
2、抗震救災規劃
在城區設立地震監測中心,增強地震監測能力,形成多學科、多手段觀測網絡系統。在6—7級地震發生時,能在5分鐘內確定“地震三要素”(時間、震中、震級);重要工程優先選址在二級風險等級區;提高城鄉抗震能力,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完成老舊基礎設施、水庫、生命線工程抗震性能鑒定和加固改造;農村抗震民居達到90%以上;健全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功能,人均避難場地大于1平方米;加強應急救援能力,結合老城區消防站建設專業應急救援隊。
第11條 市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1、重點防治區劃分
高易發區(649.25km2):壺天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高易發區,57.74平方公里、白田-月山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高易發區212.34平方公里、梅橋-中沙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379.17平方公里。
中易發區(639.46km2):壺天-白田-毛田滑坡地質災害中易發區276.15平方公里、育塅-龍洞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102.72 平方公里、城區-泉塘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中易發區9.43平方公里、東郊-東山林場-山棗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253.16平方公里。
低易發區(155.19km2):翻江-金石-栗山-龍洞地質災害低易發區102.57平方公里、壺天-棋梓地質災害低易發區52.62平方公里。
不易發區(974.10km2):東郊-城區-虞塘地質災害不易發區974.10平方公里。
2、地質災害重點防治
(1)壺天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區內重點防范區段為受恩口煤礦疏排地下水影響范圍嚴重的新坡、巖江一帶的壺天河沿岸及日新-大坪一帶的地勢低洼處,主要防范災種為巖溶地面塌陷。區內共 7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防治等級:次重點 1 處,一般點 6 處;防治分期:中期1處,遠期6處;防治措施:工程治理 1 處,專業監測 1 處;區內立警示牌 2 處。
區內次重點隱患點為巖江村三組巖溶塌陷 XX0097(工程治理,中期、立警示牌)。
(2)白田-月山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區內重點防范段為白田鎮西南部至公-橋鋪-薰山一帶,主要防范災種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區內 29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防治分級:重點 3 處,次重點 1 處,一般 25 處;防治分期:近期 3 處,中期 1 處,遠期 25 處;防治措施:工程治理 2 處,搬遷避讓 1 處,排危除險 3 處;區內 20 處隱患點立警示牌。
(3)泉塘采空塌陷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該區重點防范區段主要為采空區范圍,防范災種為采空地面塌陷(以地面緩慢變形為主)。雖然該處地面塌陷已趨穩定,但因位于市郊,未來采空區范圍的工程建設或更頻繁,因此仍應引起重視,目前防治措施以群測群防為主,并做好相應的防治工作,嚴格控制地下水抽排,重點位置設立警示牌。
(4)紅侖采空塌陷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該區重點防范區段主要為采空區影響范圍,防范災種為采空塌陷,數量 1 處,防治分級為一般,分期為遠期,防治措施為群測群防、專業監測,設立警示牌。
(5)東山林場-東郊滑坡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該區重點防范區段主要為東臺山國家森林公園、韶山灌渠一帶,防范災種為滑坡、不穩定斜坡。區內 4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防治分級重點 2 處,一般 2 處;防治分期近期 2 處,遠期 2 處;防治措施排危除險 2 處;立警示牌 2 處。。區內主要隱患點有 2 處滑坡:XX0114(重要,排危除險,近期)XX1027(重要,排危除險,近期)。
3、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
(1)壺天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區內重點防范區段為受恩口煤礦疏排地下水影響范圍嚴重的新坡、巖江一帶的壺天河沿岸及日新-大坪一帶的地勢低洼處,主要防范災種為巖溶地面塌陷。區內共 7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防治等級:次重點 1 處,一般點 6 處;防治分期:中期 1 處,遠期 6 處;防治措施:工程治理 1 處,專業監測 1 處;區內立警示牌 2 處。具體見表 3-7。
區內次重點隱患點為巖江村三組巖溶塌陷 XX0097(工程治理,中期、立警示牌)。
(2)翻江-棋梓-毛田滑坡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區內重要防范區段為地形起伏較大的交通干線附近居民集中區,主要防范災種為滑坡。區內 27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防治分級重點 5 處、次重點 3 處、一般 19 處;防治分期近期 5 處、中期 3 處、遠期 19 處;防治措施工程治理 2 處、排危除險 9 處、專業監測 1 處;立警示牌 13 處。
(3)月山-潭市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區內重要防范區段為月山鎮紅陽村、潭市鎮安東-清風村一帶切坡建房頻繁的居民集中區,主要防范災種為滑坡崩塌。區內 32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分級次重點 1 處、一般 31 處;防治分期中期 1 處、遠期 31 處;防治措施工程治理 1 處、排危除險 5 處;立警示牌17 處。
(4)育塅-龍洞滑坡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區內重要防范區段為育塅鄉東部、龍洞鄉西部地形起伏較大的居民區及縣、村級公路一帶,主要防范災種為滑坡、崩塌。區內 8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分級重點 1 處、次重點 2 處、一般 5 處;防治分期近期 1 處、中期 2 處、遠期 5 處;防治措施排危除險 4 處;立警示牌 5 處。
(5)梅橋-中沙-虞塘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區內 83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分級重點 1 處,次重點 5處,一般 77 處;防治分期近期 1 處,中期 5 處,遠期 77 處;防治措施工程治理 1 處,排危除險 13 處;立警示牌 34 處。重要隱患點有 1 處:XX1082 崩塌(排危除險,近期),次重要隱患點有 3 處:XX0182 崩塌(工程治理,中期)、XX0222 崩塌(排危除險,中期)、XX1056 崩塌(排危除險,中期)、XX1074 崩塌(排危除險,中期)、XX1067 滑坡(排危除險,中期)。
4、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本區應加強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提高群眾防災抗災能力,加強行政管理,對危害性較大的零散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重點防治,對居住分散、條件差的地段進行監測。區內 40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是其重要防治對象,其防治等級重點 6 處,次重點 1 處,一般點 33 處;防治分期近期 6 處,中期 1 處,遠期 33 處;防治措施搬遷避讓 2 處,排危除險 11 處;立警示牌 19 處。
5、地質災害監測設施布局規劃
規劃于湘鄉市政府及棋梓鎮各新增一處地質災害監測預防中心,并在各鄉鎮設立地質災害群防群策應急指揮站。
第12條 市域人防工程規劃
1、重點保護目標
根據湘鄉市人防辦資料,湘鄉市一級保護目標為長橋糧庫、115處,二級保護目標為人防指揮中心、電信公司等14處。三級保護目標為市委市政府、人民銀行等八個。
2、人口疏散方案
規劃將棋梓鎮、泉塘鎮作為湘鄉市預備指揮中心,供戰時使用。
根據便于掩蔽偽裝、便于機動輸送、便于防護、便于生存的要求,規劃設置四處人口疏散區。通過湘白線轉移9.57萬人至白田鎮,通過湘棋線轉移7.92萬人至泉塘鎮,通過國道320轉移9.94萬人至栗山鎮,通過湘青線轉移6.17萬人至梅橋鎮。
3、城市人防工程規模
湘鄉市共需人員掩體工程面積為16萬㎡,需新建約7.5萬㎡,防空專業隊工程面積7500m2(其中裝備掩蔽部約1500㎡,隊員掩蔽部約6000㎡),于人民路與立達到交叉口處布置指揮工程建設11500㎡,物資儲備庫工程建設1000㎡,其他1000㎡,全縣共計安排新建各類人防工程建設96000㎡。
4、人防設施布局規劃
人防指揮中心:市政府東南部。
預備指揮中心:泉塘鎮、棋梓鎮。
人員疏散區:泉塘鎮、栗山鎮、梅橋鎮、白田鎮。
防空警報器:結合各市職部門、醫院、駐市企業等布置22臺防空警報器。
地下醫院:人民醫院、二醫院、中醫院、東山醫院四處。
后方醫院:東郊、龍洞、育塅、泉塘、棋梓、梅橋、栗山鄉鎮衛生院,共7處。
戰備醫院:湘鋁醫院。
空情觀察哨:遠方觀察哨位于東臺山、塔子山。近方觀察哨位于電視臺、經開區。
第13條 市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規劃
1、醫療急救機構布局規劃
規劃將湘鄉市全域范圍納入現有120急救系統,新增8所鎮中心衛生院為120急救網絡系統醫院。
具體如下:
梅橋鎮衛生院、虞塘鎮中心衛生院、毛田鎮衛生院、壺天鎮中心衛生院、翻江鎮中心衛生院、金藪鄉衛生院、月山鎮中心衛生院、白田鎮中心衛生院
規劃各衛生院至少配備統一標準的急救車一輛。在湘鄉市域范圍內建立“家庭-鄉村醫生-鄉鎮醫院-市級120急救體系”
2、公共衛生防治規劃
規劃結合湘鄉市白水塘傳染病區,利用現有湘鋁醫院作為湘鄉市備用傳染病醫院建設。
依托現有的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防病組織以及街道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完善全市疾病防治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調查處理和預防控制能力
第14條 市域環境污染防治規劃
1、水污染防治
保障城鄉飲用水源水質安全。依法拆除或者關閉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依法拆除或者關閉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加強水府廟水庫生態環境保護。遵循“控源為主、防治結合、生態修復、管理輔助”的原則。
整治城市黑臭水體。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歐家港渠、昆侖橋渠、鸕鶿渠等黑臭水體治理。
2、大氣污染防治
通過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推進工業污染治理、深化面源污染控制、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等方式對大氣污染進行防治
3、土壤污染防治
通過啟動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評價、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級管理、加強建設用地環境風險分類管控、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提升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對乳糖污染進行防治。
第15條 工業防災規劃
1、工業防災設施布局
經開區及昆侖橋街道工業用地較為集中,規劃于經開區主區范圍及昆侖橋街道工業區內預留消防設施用地;并制定工業企業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工業企業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規劃湘鄉市工業集中區由經開區代管模式,以此集中發展資源、破解空間制約難題的關鍵之策。
設立工業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組,由經開區黨工委書記任總指揮,如有特殊情況黨工委書記不能到位時,由書記授權一名黨委副書記擔任;經開區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人任副總指揮。
第四章 城市總體防災空間規劃
第16條 城市總體防災空間結構
通過對湘鄉市各種災害特征分析、災害綜合評估等,結合各種災害實施預案,構建了一個具有安全性、可達性、網絡性和均衡性的防災體系。利用避難場所、避難通道、重大基礎設施、河道、防災公園等整體形成“一心兩區、兩軸多帶多節點”的防災空間結構。
一心:市級救災指揮中心(湘鄉市人民政府);
五區:東山片區、老城片區、城北片區、城西片區、經開新區;
多帶:城區各主次消防疏散通道;
多節點:包含物資儲備中心、市級、區級避難場所等重要防災節點。
第17條 防災分區
規劃根據中心城區規劃結構確定9個防災分區,分別為東山片防災分區、城西片防災分區、老城片防災分區、洄水灣防災分區、經開工業防災分區、城北片防災分區、泉湖片防災分區、東山片防災分區、泉塘片防災分區。
第18條 城市總體防災空間布局
規劃從城市空間布局、防災避險交通體系和防災避險綠地體系等方面綜合考慮,構建了湘鄉市綜合防災避險空間。利用避難場所、避難通道、重大基礎設施、河道、防災公園等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防災空間布局。
1、救災指揮中心
規劃共設置3處就在指揮中心,其中市級救災指揮中心1處,結合湘鄉市人民政府辦公樓設置,區級救災指揮中心2處,分別為城西片防災指揮中心、經開片防災指揮中心,均結合規劃行政辦公用地設置。
2、救災物資儲備庫
規劃共設置一處救災物資儲備中心,位于創業路與黃金大道交叉口東北部。
3、避難場所
供市民就近緊急疏散和臨時安置(通常為災害發生前后 3 天內)并具備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揮的臨時性場所,也是受災人員集合并轉移到固定避護場所的過渡性場所。主要結合空地、綠地、露天停車場、公園、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地等室外場地設置。
4、疏散通道
完善中心城區道路網系統,并確保道路網絡的安全順暢,形成與未來城市規模相適應、功能與等級明確、快速暢通的疏散通道。
第五章 中心城區綜合防災減災專項規劃
第19條 防洪規劃
1、防洪分區
規劃根據河道自然分水嶺、防洪風險來源,結合行政區劃,將城市規劃區劃分為城北片區和城南片區2個防洪規劃分區。其中:城北片區:位于漣水以北與規劃范圍之間地區;城南片區:位于漣水以南與規劃范圍之間地區。
城北片區的洪水風險主要為北部山洪和本地澇水。規劃對東郊堤(牛形山至菜石江入 河口)段按照防洪水 50 年一遇標準進行能力提升建設,加固堤防及岸坡整治長度共 5.026km,形成銅鈿灣防洪保護圈;按照山洪治理 30 年一遇標準,整治現有截洪溝與韶山 灌區北干渠,實行高水高排;按照 20 年一遇對育泉河、菜石江實施河道綜合治理工程, 增強沿河小型河道排水能力;對水庫進行清淤保護,恢復水庫調蓄能力,提高下游石竹新 河以東行洪滯蓄能力,為城市洪水調蓄提供有利條件。
城南片區洪水風險主要為南部山洪和本地澇水。規劃對城南堤(湘鄉大橋以下500米至掛榜山)段按照防洪水 50 年一遇標準進行能力提升建設,加固堤防長度 8.47km,形成 城南防洪保護圈;按照山洪治理 30 年一遇標準,整治現有截洪溝與韶山灌區南干渠,實 行高水高排;按照 20 年一遇對肖家河實施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增強沿河小型河道排水能 力;對上游水庫進行清淤保護,好水土保持工作。
2、漣水防洪工程
加固洙津渡至大橋花園段內外崩岸段的防護工程,實施引航道口門下游護岸工程,鞏 固沿河控制工程和護岸工程。
東郊(牛形山-菜石江入河口與湘黔鐵路交界處)段護岸工程加固牛形山至菜石江入河口與湘黔鐵路交界處段內外崩岸段的防護工程,實施引航道 口門下游護岸工程,鞏固沿河控制工程和護岸工程。
城南(湘鄉大橋以下 500 米處-掛榜山)段護岸工程,實施引航道口門下游 護岸工程,鞏固沿河控制工程和護岸工程。與漣水河上、下游河段的銜接統籌考慮,向上、 下游河延伸修建防洪大堤。
3、城市河道治理
湘鄉城市內河治理標準為 20 年一遇,整治的河道主要包括歐家港(南、北城區段)、 東山湖及鸕鶿河 3 條河道的總長約 16.85km 及東辦啤酒廠經張家村入河的河道,整治方案 主要包括:截污、清淤、引水活水、生態護坡、河道整治、暗渠改明渠、上低洼區域設生 態水庫、排口處設雨水濕地公園等。
4、水庫工程
為確保城市防洪安全,規劃對城區 9 座中小型水庫全面進行水下地形檢測,分析淤積 狀況,進行清淤擴容,提高水庫調蓄能力。加強中小型水庫庫區及集水范圍內生態環境保護,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集水范圍內加強水土保持
5、山洪防治
在高速以北沿 G20 繞城線有北部撇洪渠將北部山洪水排至菜石江;規劃在城西工業片區從歐家港上游往南新建城西撇洪渠接入鸕鶿河,將城西片區的洪澇水通過鸕鶿河排入漣水,減輕歐家港南部泄洪壓力;在韶山灌區北干渠南側有一條中部撇洪渠,通過大將路新規劃的歐家港將洪水排至漣水,在創新路北新建撇洪渠,將洪水排至菜石港。規劃在韶山灌區南干渠西側新建撇洪渠,通過東林撇洪渠將洪水排至東山湖。
第20條 排澇工程規劃
1、育泉河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綜合治理規劃區育泉河、楊金河、鸕鶿河、昆侖河,總長 29.19km;對規劃區的小型河道視淤積程度,進行清淤,增強規劃區內水系聯通性。開發利用,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并對楊金排漬泵站功率進行擴容。
2、歐家港南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水面率在現狀 2%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到 5%,綜合治理歐家港,總長 5.6km;規劃對不滿足 3 年一遇排澇標的 3 處泵站進行增容擴建,將澇水及時外排,近期按照 3~5 年一遇標準對歐家港泵站進行裝機改造,遠期全部達到 5 年一遇規模。規劃在長橋、聯盟橋涵洞新建雨水錯峰調蓄設施。
3、歐家港北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水面率在現狀 2%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到 5%,綜合治理歐家港,在火車站以北和大將中路新建歐家港北渠,將雨水沿火車站以北排至漣水,新建渠道總長 3.39km。規劃在牛形山、韶山灌區北干渠龍城大道以北的回水灣公園新建雨水花園或濕塘等雨水錯峰調蓄設施。
4、菜石江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綜合治理菜石港、石竹新河,治理渠道總長 19.96km,現有譚金壩排漬泵站(1 臺 75KW,設計流量 0.6m3/s)及黎家山排漬泵站(1 臺 55KW,設計流量 0.51m3/s),規劃新建石竹新河排漬泵站,近期按照 3~5 年一遇標準新建石竹新河排漬站,遠期全部達到 5 年一遇規模,新增排澇能力 102960m3/h。規劃在 320 國道以北與大將路交匯處新建紅侖雨水濕地調蓄設施。
5、東山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水面率在現狀 5.3%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到 8%,規劃新建江景明苑排漬泵站,容量 24854m3/h;規劃在濱江南路以南與城西路交匯處新建雨水濕地調蓄設施,開發利用,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
6、東山河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水面率在現狀 5%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到 8%,開發利用,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
7、東山湖片區
規劃近期保持現有水面不縮減,開發利用,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整治湖內水環境,降低 N、P 含量,形成東山湖濕地生態環境,加強對水環境及湖灘濕地的保護。豐富濕地綠化空間的植物種類,做好水土保持,堤內灘地在開發利用時嚴格推行低影響開發,保護湖泊水環境。已有柴碼頭排漬泵站將澇水抽排至東山湖。在下游設泄洪閘。規劃在人民路東山湖區域處新建東山湖雨水濕地調蓄設施。
第21條 人防規劃
1、指揮工程規劃
規劃一處人民防空救災指揮中心和兩處備份防空救災指揮中心。規劃建設湘鄉市人民防空救災指揮中心,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地點位于湘鄉市市政府東南部;地下為縣級基本指揮所工程,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防常規武器的抗力級別為5級,防化等級為乙級。在泉塘鎮、棋梓鎮建設湘鄉市人民防空救災備份指揮中心,按照救災指揮中心等同標準建設。
2、人員隱蔽工程規劃
湘鄉市共需人員掩體工程面積為16萬㎡,需新建約7.5萬㎡,防空專業隊工程面積7500m2(其中裝備掩蔽部約1500㎡,隊員掩蔽部約6000㎡),于人民路與立達到交叉口處布置指揮工程建設11500㎡,物資儲備庫工程建設1000㎡,其他1000㎡,全縣共計安排新建各類人防工程建設96000㎡。
3、醫療救護工程規劃
規劃戰備醫院1座,為湘鋁醫院。地下醫院4座,分別為人民醫院、二醫院、中醫院、東山醫院四處。
4、防空專業隊工程規劃
防空專業的工程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
第22條 消防基礎設施規劃
規劃在湘鄉市城鎮開發邊界內共規劃6座消防站。其中2座現狀一、二級消防站,規劃新增4座一級消防站。分別為工業園消防站、城西消防站、經開區消防站、城北消防站。
第23條 抗震防災規劃
湘鄉市一般工業民用建筑抗震措施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6度標準設防,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基礎設施,如:電信樞紐、水廠、220kv及以上變電站、電視臺、政府機構辦公樓、指定震時自救醫院、學校、重要橋梁、主要工程系統關鍵的生產用房和大型公建構造措施按7度標準設防。
第24條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落實排查核查和動態巡查制度。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對新發現的地災害隱患點,及時納入制定防災預案并納入群測群防體系。
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全面落實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制度。
有序開展治理和搬遷避讓工程。對中心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別采取監測避讓、設立警示牌、填土植樹措施。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縣政府督促責任單位進行治理。
第25條 突發性公共事件應對規劃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是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 中心城區疏散避難空間體系規劃
第26條 應急疏散通道
1、救災主干道
東西向:滬昆高速、紅侖大道、龍城大道、桑梅路、東臺路等。
南北向:育泉大道、湘鄉大道、大將路、東郊路、寧韶高速等。
2、疏散主干道
東西向:黃金大道、車站北路、車站南路、漣濱北路、起鳳路等。
南北向:城西路、紅星路、振湘北路、城東路、勵志大道等。
3、疏散次干道
其他城市干道均為疏散次干道。
4、街區疏散通道
街區疏散通道是指用于居民通往緊急疏散場所的道路。當一些避難場所、防災據點無法與前三個級別的路網連通時,則需要通過疏散通道來聯絡其他避難空間、據點或前三個級別通道,寬度不小于4米。
5、城市出入口
規劃湘鄉市中心城區共設置10個出入口,出入口應確保災后安全通暢。
6、對外交通樞紐
對外交通樞紐是保障城市對外交通和內部交通聯系轉換的關鍵點,包括:湘鄉火車站、湘鄉汽車站、滬昆高速出入口等。
第27條 應急避難場所規劃
1、中心避難場所規劃
以南部行政中心為第一避難中心,以北部教育中心為第二避難中心(整合現狀振湘實驗中學、湘鄉二中、湘鄉市第一職業中專學校等避難場所)。
2、固定避難場所規劃
長期固定避難場所按照服務半徑2.5公里設置,中期避難場所按照服務半徑1.5公里設置,中期避難場所和長期避難場所服務半徑覆蓋全部城區。
短期避難場所按照服務半徑1公里,結合場地內部廣場、街邊綠地等空間設置,面積需要大于0.5平方米/人。
3、緊急避難場所規劃
居住區公共綠地、帶狀公園、街旁綠地;居民住宅或辦公樓附近集中成片的附屬綠地,作為緊急避險綠地。
第七章 城市生命線系統規劃
第28條 供水系統規劃
一級保障:主要為自來水廠,包括朱津水廠、二水廠共兩處。
二級保障:主要為加壓泵站,包括紅侖加壓泵站、湘鋁加壓泵站、東山加壓泵站。
一級供水應急保障線路:主要包括紅侖大道、育泉大道、大將路、湘鄉大道、東臺路、起鳳路等。
二級供水應急保障線路:主要包括城西路、紅星路、振湘北路、漣濱南路等。
三級供水應急保障線路:主要包括霞光路、創業路、引鳳路等。
第29條 排水系統規劃
由于居民安置區或安置點布置分散,污水處理設施可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布置,應以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分散式布置為宜。污水處理設施主要滿足消毒要求,按照恢復期供水量,考慮每人每天 30 升的污水量來設置處理設施。
第30條 燃料供應系統規劃
液化氣儲備站:包括東山儲備站,位于東臺路與起鳳路交叉口、城西儲備站,位于南正街與城西路交叉口、城北儲備站,位于車站北路與城西路交叉口。保障級別為交通三級、供水三級、供電二級。
中高壓燃氣調壓站:共一處,位于湘鄉大道與文昌路東南側。保障級別為交通二級、供水二級、供電一級,并配置通信設施。
天然氣加壓站:共四處,位于湘鄉大道與文昌路東南側、大將路與城北路交叉口、大將路與書院路交叉口、南正街與湘鄉大道交叉口。保障幾倍為交通二級、供水二級、供電一級,并配置通訊設施。
高壓取氣管道:經大將路、黃金大道、湘鄉大道,運輸至中高壓燃氣調壓站。地震防護等級按照7級以上設防。
中壓輸氣管道:沿城市主次干道布置。地震防護等級按照7級設防。
第31條 供電系統規劃
規劃220kv變電站兩處,包括肖家灣變、泉塘變,110KV變電站9處,包括南藪變、城西變、城北變、茶廠變、栗山灣變、梅坪變、東山變、高壟變、長豐變。
220KV變電站保障級別包括一級交通、一級供水、并配置通信設備。110KV邊帶內戰保障級別包括二級交通、二級供水、并并配置通信設備。
第32條 通訊系統規劃
加強通信系統規劃和建設,在改、擴建和新建的路由采用光纜傳輸、逐步建成多路由、多核心機樓的環形通信網絡;增加湘鄉市與外部城市骨干光纜通道的建設,提高通信系統的可靠性和抗風險能力。
規劃新建的重要通信設施場地應選擇在對抗震有利的地段,并盡可能避開對抗震不利和危險的地段;重要通信設施設計及建設需滿足最新的《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及國家的相關規范。
第33條 交通系統規劃
1、鐵路運輸系統
湘鄉市有滬昆鐵路等鐵路運輸系統。鐵路部門應對鐵路運輸系統重要建筑及設施進行抗震排查,新建鐵路設施必須按規范設防要求建設。
2、公路運輸系統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一級汽車客運站和公路監控室,一級長途汽車站客運候車室,抗震設防類別應劃為重點設防類,其他不低于標準設防類。
3、水運系統
漣水流經湘鄉市城區,水上運輸是湘鄉較為安全有效的物質供應和人員運輸渠道,除了大風天氣外,水上運輸基本能保障湘鄉較主要物質供應。
第八章 近期實施和建設計劃
第34條 近期避難場地建設
近期建設中期固定避難場所結合學校和城市公園新建、改造,逐步增加避難設施。建議中期固定避難場重點建設區域如下:洄水灣公園。
短期固定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根據《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范(GB51143-2015)》要求,結合社區的需求逐步完善,以滿足湘鄉市城市疏散的需求。主要包括城西兩處緊急避難場所、老城一處緊急避難場所。
第35條 近期避難通道建設
拆除湘鄉市建成區內占用規劃道路的臨時建筑,保證城市道路暢通。
取締老城中所有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占用城市道路的攤點群。
打通現有的斷頭路,優化城市路網體系。
第36條 近期消防設施建設
保留現狀兩處消防站。近期規劃建設工業園消防站,按標準配備消防裝備。
新建湘鄉市消防指揮中心,集報警服務、力量調集、作戰指揮、信息綜合、決策參謀等功能于一身,充分融合各種科技和信息資源,有明確的職責權限和處置預案。
第37條 近期人防設施建設
1、人防設施建設
規劃近期新增6處警報器
2、綜合防災減災指揮中心
建設市政府設置防災減災指揮中心,提升湘鄉災時指揮能力。
3、物資儲備
在湘鄉市黃金大道與創業路交叉口東北側規劃一處物資儲備站。
4、醫療設施
近期在城北片區規劃一處智慧醫療全科醫院,并再城西片區規劃一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第38條 近期防災減災體制建設
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轉變重救災輕減災思想,將防災減災救災納入湘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中心城區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健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制度。地方政府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應加強對重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形成統一協調的組織體系、科學系統的規劃體系、全面細致的政策體系、務實高效的實施體系、完備嚴密的監管體系。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