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湘潭市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2023年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3-04-20 11:04
為加快推進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打好科技創新攻堅仗,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四區一地一圈一強”決策部署,結合《湘潭市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和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一年的建設,推進《湘潭市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八大”重點工程和26項重點指標取得新成效,推進打好科技創新攻堅仗四大攻堅任務取得新進展,圓滿或超額完成年度創新型城市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確保2025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評估驗收通過。
二、組織領導
由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各項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要高度重視,切實擔負起湘潭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排名進位的主體責任,形成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常態工作機制。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要將具體工作和指標完成情況有機銜接、穩步推進,將各項工作鋪排與建設目標緊密結合,推進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各項任務取得新成效。
(二)穩步推進,及時做好總結。按照方案的要求,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要統籌安排好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各階段工作,于2023年7月15日、2024年1月15日前分別將半年度、年度工作總結和指標數據完成情況(包含佐證資料)報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加強調度,強化考核評估。建立工作定期調度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每季度重點工作和指標情況進行摸底統計和督促檢查。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區各部門年度績效考核和評先評優通報表彰范圍。
聯系人:市科技局 鄧曉祥 肖碧媛
電 話:58266037
郵 箱:xiaowo1228@126.com
附件:1. 2023年湘潭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主要指標
2. 2023年湘潭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責任分工
附件1
2023年湘潭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主要指標
|
一級 指標 |
二級指標 |
數據采集 單位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目標值/預 估值 |
|
|
創新要素集聚能力 |
1 |
全社會R&D 經費支出占GDP 比重(%) |
市統計局 |
2.53 |
2.95 |
3.0 |
|
2 |
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 |
市統計局 |
3.3 |
5.48 |
5.8 |
|
|
3 |
規上企業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 |
市統計局 |
7.37 |
8.12 |
8.2 |
|
|
4 |
引育國家、省、市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個) |
市科技局 |
39 |
59 |
69 |
|
|
5 |
國省市創新平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個 ) |
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 |
249 |
284 |
300 |
|
|
6 |
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億元) |
湘潭高新區 |
1450 |
1800 |
1920 |
|
|
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
7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人) |
市統計局 |
9.3 |
9.9702 |
10.8 |
|
8 |
重點學科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省重點學科)(個) |
市教育局 |
28 |
30 |
30 |
|
|
9 |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數量(個 ) |
市科技局、市統計局 |
6 |
7 |
8 |
|
|
10 |
國省級科技成果獎數(個) |
市科技局 |
32 |
44 |
34 |
|
|
11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市統計局 |
38.3 |
40.44 |
38 |
|
|
12 |
高新技術企業數(家 ) |
市科技局 |
644 |
776 |
830 |
|
|
13 |
高新技術企業占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比重(%) |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
48.84 |
58.95 |
50 |
|
|
14 |
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市統計局 |
53.13 |
81.87 |
55 |
|
|
15 |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市市場監管局 |
16.87 |
20.18 |
21.5 |
|
|
創新創業環境 |
16 |
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占GDP的比重(%) |
市科技局、市統計局 |
6.28 |
11.29 |
10 |
|
17 |
國省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數量(個) |
市科技局 |
87 |
100 |
110 |
|
|
18 |
國省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家) |
市科技局 |
836 |
937 |
1000 |
|
|
19 |
科技型中小企業(家) |
市科技局 |
725 |
1221 |
1250 |
|
|
創新對社會民生發展的支撐 |
20 |
空氣質量優良率(%) |
市生態環境局 |
78 |
81.4 |
82.5 |
|
21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 |
市發改委 |
0.56 |
0.5379 |
0.5195 |
|
|
22 |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
市發改委 |
1.79 |
1.75 |
1.73 |
|
|
23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萬元/人) |
市發改委 |
3.72 |
3.9354 |
4.2109 |
|
|
創新政策體系和治理架構 |
24 |
科技公共財政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 |
市財政局 |
4.8 |
5.98 |
6 |
|
25 |
黨委政府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定或意見及配套政策 |
- |
有 |
有 |
有 |
|
|
26 |
擁有能抓創新、會抓創新、抓好創新的科技管理隊伍 |
- |
有 |
有 |
有 |
|
注:為保持指標考核一致性,涉及省市年度考核相關指標明確后,再對下達的部分指標進行適當調整。
附件2
2023年湘潭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責任分工
|
序號 |
主要任務 |
工作要點 |
牽頭單位 |
責任單位 |
|
1 |
創新載體建設 |
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湘潭智造谷建設。實施《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湘潭智造谷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到2023年,湘潭智造谷內園區技工貿總收入突破74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超過85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市科技局 |
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縣市區、園區 |
|
建立完善長株潭區域創新中心協商共建機制,協同打造長株潭區域創新中心。深度對接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共建三市市校創新聯盟。協同共建湘江西岸科創走廊。組建湘潭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在應用數學、碳基納米傳感器、海底保壓取芯鉆機系統、電磁驅動技術、單抗藥物研發等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技術,到2023年,全市基礎研究占研發經費比重達到5.8%。 |
市科技局 |
市教育局,各高校院所,湘潭高新區,湘潭經開區,雨湖高新區 |
||
|
強化園區成為創新主陣地。推進“五好園區”建設。著力建設好國家級智能制造、風力發電等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強各園區創新平臺、創新綜合體等技術研發與成果孵化載體建設。到2023年,湘潭高新區力爭保持全國61位,其他省級園區排名平均提升2位以上。 |
市發改委 |
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加強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進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著力培育“智能碳材料與先進傳感、特種功能薄膜材料及應用”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后備梯隊,力爭新增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業設計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力爭新增4家省級創新平臺。到2023年,全市國省市重大創新平臺總數達到300家以上。 |
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
市教育局,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
2 |
創新人才集聚 |
深入實施“蓮城人才行動計劃”。鼓勵在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團隊和青年杰出人才,新引進10個左右產業科技領軍人才團隊,培育10個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培育造就一批具有超前創新思維、擅長管理創新的企業家,一批國字號、省字號技能大師和“蓮城工匠”。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開展“百家名企高校行”“高校學子名企行”等引才活動,每年引導高校畢業生留潭來潭回潭就業創業10000人左右。 |
市委組織部 |
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團市委,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在人才項目評審中向科研一線和企業人才傾斜。創新職稱評定方式,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強化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科研人員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兼職創新創業、在職創辦企業。鼓勵人才攜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在我市實施轉化和產業化。 |
市委組織部 |
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各高校院所 |
||
|
積極搭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平臺,營造濃厚的人才聚集氛圍。優化人才服務環境,在醫療保健、安家落戶、出入境簽證、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為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來潭留潭提供全方位的配套保障和服務。深化市級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工作制度,定期開展對接活動,形成聯系服務人才常態機制。 |
市委組織部 |
各市委人才領導小組成員 |
||
|
3 |
創新主體培育 |
實施企業“登高”行動,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領軍型企業”培育體系。到2023年,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250家,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30家。高新技術企業占規模工業企業數量比重達到50%,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8%。 |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
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園區 |
|
強化企業品牌培育,支持產業領軍企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定與修訂。重點扶持產業領軍企業,參與國省重大科技專項,承擔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發中心建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聯合體。 |
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 |
市科技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培育一批注重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具有湘潭產業特色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形成一批國省“小巨人”企業和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企業。建立“小升規”重點企業培育庫,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入規”“登高”“智造”“上市”,每年新增國、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以上,評定創新型中小企業300家以上,入規100家以上,上市1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年增長率達到18%。 |
市工信局 |
市科技局、市金融辦,各縣市區、園區 |
||
|
落實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業鏈共性技術攻關和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到2023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規上企業研發人員每年新增800人以上,年均提高5%以上,占從業人員比重達到8.2%。 |
市科技局 |
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國資委、市稅務局、市大數據中心,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
4 |
科技支撐產業發展 |
圍繞“3+3+4+2”主導特色產業技術需求,從供需兩方面滾動編制湘潭“卡脖子技術”“進口替代技術”清單,開展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揭榜,重點突破深海、深空、“兩新三電”、生命健康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 |
市科技局 |
市工信局,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推進主導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千億級汽車制造和新能源產業、精品鋼材及新材料產業。打造百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百億級電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
市工信局、市發改委 |
各縣市區、園區 |
||
|
推進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打造千億級軍工產業、百億級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產業、百億級文體旅游休閑產業、打造百億級現代商貿及物流產業。 |
市工信局、市發改委 |
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體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推進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打造百億級先進電傳動和新型能源裝備產業、百億級食品及檳榔制品產業、百億級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建工產業。共建長株潭裝備制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百億級省級優勢配套產業。 |
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發改委 |
各縣市區、園區 |
||
|
5 |
創新成果轉化 |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實施成果“破繭”行動,以板材高端用鋼的研制與應用、高功率密度新能源電池材料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特種電纜及組件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超大功率直驅永磁風電機組研制等“十大”核心技術科技攻關及成果轉化項目實施為重點,帶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成果項目轉化,推進一批重大成果產業化。 |
市科技局 |
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推進校地企產學研合作。重點支持湘潭大學建設國家“雙一流”數學學科,推動駐潭高校在先進傳感、工程機械等領域建設一批省十四五重點學科。引導駐潭高校院所深度對接地方產業發展,聯合產業鏈共建創新研究院或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高校或企業牽頭組建各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高校院所、企業開展“智造蓮城”項目路演和“揭榜掛帥”活動。到2023年,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省重點學科數量達到30個,新增新型研發機構2家以上。 |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
市委組織部、市工信局,各高校院所,各產業鏈辦、落地辦,各縣市區、園區 |
||
|
深入推進“智造蓮城”路演活動開展。推進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湘潭)建設,每年開展“智造蓮城”項目路演活動及產學研合作活動,帶動新技術、新工藝等創新成果轉化項目不少于50項。落實技術合同稅收減免政策,支持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到2023年,全市科技成果登記200項以上,國省級科技成果獎達到34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比重達到10%。 |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
市教育局、市金融辦、市稅務局,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引進國內有影響力的投融資機構,探索設立科創引導基金。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科技信貸產品、科技保險模式。深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逐步開展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試點。培育3家科創板上市后備企業,新增3家湖南股權交易所科技創新專板掛牌企業。 |
市金融辦 |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人民銀行湘潭支行、湘潭銀保監分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6 |
區域創新合作 |
完善長株潭三市科技合作機制,每年聯合發布百項重大創新技術需求、實施一批聯合攻關項目。深化三市重大創新平臺、重大科研設備等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共建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共同爭取布局建設大科學裝置和省級以上重大創新平臺。共同推進長株潭主特產業聯盟建設,每年牽頭組建1個長株潭主特產業聯盟。 |
市科技局 |
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推進縣域加快創新發展。加快推進國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支持建設2個省級創新型縣(市)區,支持韶山爭創國家級創新型縣(市),支持韶山、湘鄉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到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109萬元/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縮小到1.73。 |
市發改委 |
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深化區域創新合作與交流。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融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創新合作。組織高校、企業參加“港洽周”“滬洽周”等經貿、科技合作交流活動,承接大灣區優質產業轉移。瞄準產業鏈全球領軍企業、“三類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有針對性地引資、引智、引技、引才,吸引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湘潭。 |
市商務局 |
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貿促會,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
7 |
創新生態優化 |
深化科研項目管理改革,完善推廣“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管理新方式。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實行績效優先、獎補結合、管理靈活的科技經費投入方式;擴大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建立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 |
市科技局 |
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建設優質創新服務載體,支持市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優勢產業鏈,建立技術轉移中心、中試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各類創新服務平臺,新增國省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9家,在孵企業數量新增70家左右。依托湘潭高新區、湘潭經開區建設檢驗檢測、公共試驗等產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學技術普及與推廣,提升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 |
市科技局 |
市工信局、市科協等,各高校院所,各縣市區、園區 |
||
|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落實“雙隨機、一公開”“互聯網+監管”制度,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推進營商環境“雙優”工程實施,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嚴格誠信管理,營造誠實守信科研環境。 |
市行政審批局 |
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優化營商環境協調事務中心(市優化辦)等,各縣市區、園區 |
||
|
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建立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評議體系,優化科技計劃項目的知識產權管理。加強重點項目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布局,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開展知識產權分析。建設好中國(湘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湖南省知識產權(湘潭)綜合服務中心,為“3+3+4+2”優勢特色產業知識產權“保駕護航”。到2023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1.5件 。 |
市市場監管局 |
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園區 |
||
|
建立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市財政局加大對縣市區、園區財政科技支出的統籌調度,將科技財政支出納入財政日常監管工作。到2023年,科技公共財政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6%。 |
市財政局 |
市科技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8 |
科技創新惠民 |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鄉村振興示范縣、創新型縣(市、區)等建設,做優做強創新特色產業,支持韶山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縣。加快推進雨湖區國家級園藝作物數字農業建設和食用菌5G產業園建設。開展專家服務鄉村振興行動,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園和孵化基地,集聚鄉賢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
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 |
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園區 |
|
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緊盯“雙碳”目標,構建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和循環經濟體系,打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守護好“一江兩水”,推進工業廢水、城市污水處理提標工程。積極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到2023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2.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0.5195噸標準煤/萬元。 |
市生態環境局 |
市發改委,各縣市區、園區 |
||
|
加強湘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推進昭山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建設,支持韶山市創建全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韶山文化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優勢,穩步推進韶山科技創新小鎮建設,爭創國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
市文旅廣體局 |
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各縣市區、園區 |
||
|
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湖南健康產業園核心區(昭山)、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等發展壯大,推進疾病診療向健康養生轉變,強化生命健康、人口老齡化領域的科技支撐。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進以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為基礎向生產、教育、醫療、交通、服務、物流、社交等場景延伸,實現大數據產業與生產、生活領域各環節的深度融合。 |
市衛健委、市大數據中心 |
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園區 |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