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市電力支撐能力提升行動方案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2-09-19 16:57
湘鄉市電力支撐能力提升行動方案
(2022-2025年)
一、總體目標
電力發展適度超前,到2025年,電力總裝機達到98.1882萬千瓦(湘鄉“十四五”期間將建設抽蓄電站,裝機容量75萬千瓦,建設周期10-15年,此處不予統計),年均增長38.18%。城鎮地區供電能力及供電安全水平顯著提升,農網改造覆蓋面達到100%,城鄉居民人均用電量達到3128.89千瓦時/人,電力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獲得電力”指數進入全省前列,以電為主的能源支撐體系進一步健全。
二、主要任務
(一)大力實施電力穩定供應能力提升行動
穩步提高電網供電能力。預計“十四五”期間湘鄉統調最大負荷年均增長15.49%,2025年將達到71.18萬千瓦。跟蹤各區域用電需求,適時啟動茶場變、栗山灣變、翻江變等新建工程與泉塘變、亭梓侖變、花坪變、壺天變、益婁高速變等改造工程,逐步解決區域內主變及線路重過載問題,提升電網安全可靠供電能力。按照“統一規劃、科學開發、就地消納”的原則,開展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本地電源供應能力,到2025年湘鄉電網新能源總裝機容量占比達到93.47%。
持續優化電網網架結構。110千伏電網在滿足負荷發展的需求基礎上,結合棋梓橋220千伏變電站新建工程,優化區域電網結構,逐步形成以單鏈為主的目標電網結構,著力解決變電站單線單變問題,至2025年,110千伏電網N-1通過率達到100%。35千伏電網以鄉鎮為基本單元,遠近結合,按照“貫徹原則、堅持升級;應擴則擴、宜建則建;永臨結合、綜合施策;因地制宜,積極推廣”的原則,差異化發展35千伏電網。10千伏電網層面,城區電網基本形成以單環網、單聯絡、兩聯絡結構為主的網架結構,強化城區重點用能單位雙電源建設;農村電網形成以單聯絡、單輻射為主的供電格局,提升網架結構標準化接線率。
不斷提升電網供電質量。完成高損配變改造工程,繼續加大農網改造升級力度,逐步消除重過載問題,有序推進老舊設備改造,不斷縮短農網供電半徑,統籌解決“低電壓”問題,提高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和戶均配變容量目標指標,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促進城鄉電網協調發展。
加快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逐步推進城郊及農村地區配電自動化建設,實現湘鄉電網配電自動化全覆蓋。按配電自動化標準新建線路,全面提升電網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水平。至2025年,湘鄉市10千伏線路總數達到188條,新建智能環網柜36臺,新建斷路器54臺,10千伏線路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將提升至100%。在用電負荷高、峰谷差異大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快的區域深入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根據地理形態、負荷發展水平、電網網架結構等,將湘鄉市配電網分為C、D兩類供電分區。依據電網情況,將城區劃分為3個供電網格,12個供電單元,農村地區分為10個供電所片區。根據不同區域智能電網發展的差異需求,推廣建設智能變電站,推進配電自動化系統的深化應用,加快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系統和智能運行維護巡檢系統建設。
統籌推進電力廊道配套建設。結合電力設施布局規劃及配電網網格化規劃成果,廊道建設規模按照遠景目標網架規模一次建成,加大對供電企業建設項目的政策支持,推動配電設施落地及電力廊道建設,解決配電線路送出難、配電設施落地難的問題。六是滿足新能源接入和多元化負荷需求。適應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發展需要,補強110、35千伏新能源上網和消納通道,加強中低壓配電網建設,滿足分布式電源送出需求,推進新能源和電網協調發展。2025年基本實現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發電等分布式電源就地消納。開展電動汽車、儲能系統等多元化負荷配套電網建設,逐步完善電動汽車充電站、社會停車場、居民小區、高速公路等社會充電站配套電網的建設。預計到2025年,全市配電網供電可靠率可達99.927%,綜合電壓合格率可達99.97%,綜合線損率達5.84%,10千伏線路N-1通過率達68.09%,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100%。
(二)持續推進電力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有序引導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重點突破、政策配套”的原則,研究出臺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措施,重點推進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風能的開發利用,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1.7782萬千瓦。
深入推進儲能設施建設布局。持續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支持儲能規模化應用。積極推動發展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發展“新能源+儲能”。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儲能電站,鼓勵風電、光伏發電企業采取租賃、自建等方式按比例配置儲能,配套出臺儲能補償政策,明確儲能上網電價機制,鼓勵儲能投資積極性,加快引導儲能設施建設,提升電力安全供應能力。“十四五”期間,規劃儲能項目2個,建設湘鄉桃林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75萬千瓦,建設湘鄉經開區儲能項目,裝機容量10萬千瓦。
探索引進綠色氫能,助力新能源消納利用。氫氣高端裝備產業、智能鑄造、制革產業與智能交通領域,利用大規模的風電、光伏電站進行電解水制氫,不僅可以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電網消納能力,也可以實現風電、光伏電站與煤化工、石油化工的多聯產。風電、光伏制氫能產生巨大的社會環境效益,配套湘鄉風電場及光伏電站建設項目,按5千瓦時電能產生1立方米氫氣計算,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制氫約2億標準立方米的生產能力。加大科技創新,引進氫能產業,積極探索充分利用新能源電力制氫,是風電、光伏本地消納的新途徑。
積極倡導分布式能源站建設。一是工業園區分布式能源站建設。在湘鄉經開區建設工業園區分布式能源站,能源站內包括配電室、分布式光伏、電儲能和燃氣鍋爐。分布式能源站從集中式能源站引入電源、熱源,接入分布式光伏、電儲能,配置調峰燃氣鍋爐,為用戶提供電和工業蒸汽。二是商業區分布式能源站建設。選擇湘鄉商貿區、城市綜合體、醫院、學校等商業用戶建設商業區分布式能源站,能源站內包括配電室、電儲能、相變儲能和熱泵,并接入分布式光伏。熱泵從400伏側接入電源,為用戶供熱/冷。能源站在光伏大發或低估電價時儲電、儲熱(冷),在負荷高峰釋放電能和熱(冷)能。
(三)不斷完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行動
發展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智慧電網系統。開展新能源、分布式電源接入配網外線及配套計量裝置建設,推進配電自動化和通信網絡建設,加快區域型智能微電網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支撐智能電網發展及企業管理信息化,至2025年實現全市供電區配電自動化全覆蓋。
探索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新型組網方式。應對配電網供給側轉變,應用規模化分布式新能源消納的配電網柔性組網模式,提升配電網綜合接納、互聯互濟、靈活調控和低碳生態支撐能力。主動引導微電網發展,積極參與微電網建設,發揮微電網在分布式新能源就近并網和消納的優勢作用,創建大電網與微電網協調發展示范樣板。試點建設多臺區低壓柔性互聯,實現臺區間互聯協同自治運行、優化電能質量。
(四)深入貫徹電力運行水平提升行動
提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能力。一是推進常規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和實用化。縮短計劃操作和故障處置時間,提升電網快速自愈能力,提高供電可靠性和客戶服務水平。二是深化配電自動化應用。在對可靠性要求較高區域,結合成熟的網架開展變電站“負荷一鍵轉供”應用,提升主配協同能力以及負荷轉供便捷性。以臺區智能融合終端為核心,推廣配電自動化向低壓側延伸,開展臺區優化運行控制和精益運維管理。三是提升新型電力系統配電自動化。在新能源高滲透率區域試點開展智能分布式及差動保護等配電自動化建設;試點開展基于“5G”的配電自動化三遙技術應用;在新能源用戶并網點安裝防孤島保護開關并納入配電自動化統一監控范疇。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