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塅村:巧用黨建“繡花針” 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3-12-21 09:53
走進育塅鄉育塅村,沿街而建的農家院落收拾得干凈整潔,村莊道路清掃得一塵不染……村民們有事戶戶幫的故事層出不窮。一個擁有26個村民小組,883戶村民的村,為何有如此向心力?答案就在于育塅村不斷健全鄉村治理工作機制、提升基層管理服務,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用好“針”本事
打通急難愁盼民生線
“看到我們組的五個山塘全部整修好了,我實在是太高興了,心里也踏實了,再也不用怕不下雨影響農田灌溉了,村干部給我們村民辦了一件大好事!”育塅村原黨支部書記李思華說。鄉村振興工作開始以來,育塅村支村兩委,通過訪民情、聽民聲、察民意等工作方式建立了村民急難愁盼問題臺賬,今年以來先后協調解決了青山沖組山塘蓄水、姚家灣組牛皮塘、二畝沖塘等問題。通過向上級爭取資金,將青山沖組的五口山塘全部進行了硬化整修,解決了青山沖組農田旱季缺水的問題,保障了糧食生產。同時支村兩委也深刻認識到基層治理工作中既需要有破解“燃眉之急”的能力,也要能積蓄“長遠之利”的魄力,通過實干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實績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贊揚,也打通了育塅村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育塅村支村兩委帶領村民開展水渠清淤、山塘整修。
用好“針”本事
暢通村民社情民意線
村情民意工作是一條重要的“民意疏通管道”,這對及時了解村情民意,關注民生,化解民怨,促進發展至關重要。育塅村始終堅持把反映、處理村情民意工作當做履行職責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現在村上開會我們老兩口都一起去,沒什么事的時候也會去村部坐坐,以前都是‘干部講,群眾聽’,現在是‘群眾講,干部做’,家里有什么問題和村干部講就好了,沒有什么是解決不了的,村上有兩戶人家,因為地界劃分的問題已經有十幾年不往來了,是我們村干部帶著組長一起去協調好的。”育塅村村民周慈仁說。育塅村將每月的26日定為“入戶日”,和“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主題黨日活動相結合,開展上門走訪活動,建立“小臺帳”訪民情,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同時采取微信群征求意見、黨員群眾座談會等多種有效途徑,收集村民意見建議。今年以來,育塅村共摸排出矛盾糾紛158條,成功化解158條,化解率100%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
育塅村支村兩委同鄰長、組長開展矛盾糾紛調解。
用好“針”本事
夯實全員參與民治線
“這兩年村上的變化很大,我覺得村上的人居環境是變化最大的,可以說是全民參與,也是村干部帶頭一步一步干出來的,今年除夕剛過完,村干部就扛著掃把沿著我們這條S328省道一路開始環境清掃,我作為一名黨員深受感染,后來就主動和村干部一起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去了,村民的衛生意識也比以前想強了,現在村上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都不需要保潔員上門打掃,辦完自己就打掃干凈,不像以前,辦完之后到處‘一片狼藉’,還有我們的衛生清理費,五月份就基本上交齊了,每個村民都有了衛生意識。”育塅村村民鄭立生說。通過結合“三長制”、人居環境志愿服務隊、“四亮行動”等工作,育塅村廣泛發動黨員、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活動40余次,為轄區村民營造了全民參與基層治理的濃厚氛圍。
育塅村黨員群眾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清掃。
基層治理彰顯人文關懷,民生小事折射治理溫度。下一步,育塅村將繼續苦練內功、下足‘繡花’功夫,做到群眾有需求、黨員干部有響應、問題有解決,不斷提升育塅村治理的質量,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