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領航四有賦能:解碼梅橋村振興密碼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5-04-23 10:12
湘鄉市梅橋鎮人民政府 王甜甜
春染田野綠,風拂振興路。走進湖南省湘鄉市梅橋鎮梅橋村,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茶葉基地新芽吐翠,文化廣場上村民笑語盈盈,一幅黨群同心、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梅橋村黨總支以創建“四有”黨建品牌為抓手,探索出一條干部有作為、黨員有帶頭、群眾有信仰、振興有追求的振興新路徑,獲評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市級文明村,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強基鑄魂:立起鄉村振興“主心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梅橋村黨總支以“干部有作為”破題,鍛造硬核先鋒隊。近年來,村黨總支創新推行“四步決策法”制度,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決策者”。
土地流轉難題如何破?面對村民對承包企業信任不足的困境,村兩委牽頭成立燕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邀請鄉賢、種糧大戶與村民代表圍坐共商良策。老黨員肖乾立主動站出:“我第一個支持土地流轉!大家信得過黨組織!”最終,全村一千畝土地以“保底收益+分紅”模式集中流轉,規模化種植雙季稻帶動戶均增收。這一過程中,黨員干部既是政策“翻譯官”,又是矛盾“調解員”,用透明機制贏得民心。
先鋒聚力:激活基層治理“紅細胞”
在梅橋村的田間地頭,“黨員紅馬甲”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每每寒冬,梅橋9組的泥濘山路便成為村民的“痛點”,“五星級”鄰長顏學林身先士卒,不僅帶頭自掏腰包,還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在修路現場,他帶著村民冒雨作業。然而,路通的喜悅尚未褪去,他卻因積勞成疾溘然長逝,未能親眼見證鄉親們踏上這條期盼多年的坦途。村民含淚說:“他拼盡最后一口氣,只為圓全村人的夢。”顏學林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他的故事化作豐碑,激勵著后來者在鄉村振興路上砥礪前行。老支書彭友良扎根基層三十余載,2008年冰災中帶傷巡邏巡視保供電,落下終身殘疾亦無悔。2020年換屆時他主動讓賢,卻自籌百余萬元投入村道建設。這群胸戴黨員徽章、腳沾泥土的奉獻者,以退崗不褪色的擔當,在青山綠水間刻下共產黨人的精神印記。如今平坦村道與美麗屋場,皆是他們捧給鄉親的赤子之心。
文化潤心:培育鄉風文明“新風尚”
夜幕初垂,文化廣場的黨史墻繪前,村民圍坐聆聽“板凳黨課”;農家書屋里,孩子們正翻閱新到的科普繪本……一場場“精神盛宴”,悄然改變著村莊的面貌。從“要我管”到“我要管”,梅橋村以“人民有信仰”為導向,開設“村部大講堂”,搭建多元宣講平臺,用方言土話宣講惠民政策;成立梅橋村志愿服務隊、搭建“湘妹子能量家園”積分平臺,開展義務植樹、送戲下鄉、插秧比賽、青年志愿者服務、好媳婦評比、美麗庭院創建等文明創建活動100余次;將“垃圾付費制”寫入村規民約,村民自發成立環保志愿隊,“門前三包”責任書簽訂率達100%,垃圾分類準確率超80%,獲評“省級衛生村”。“過去隨手扔垃圾,現在看見地上有紙屑都想撿。”村民的變化,正是鄉風文明浸潤人心的縮影。
產業賦能:鋪就強村富民“幸福路”
梅橋村采取“駐村工作隊+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深入調研摸清村情民意,建立“需求清單”,累計爭取資金200余萬元,實施道路硬化、美麗屋場、茶園基地、文化廣場等民生項目10余項。站在200畝茶葉基地觀景臺,連片茶樹隨風起伏。“我們正推進建設‘栽采體驗’和‘產學研’深度結合農業特色區,將茶葉基地與搖石洞等旅游資源串聯成線,形成集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精心策劃‘走山間小道、看電力風車、搞野生垂釣、品農家土菜’等休閑產業項目,讓沉睡的山水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梅橋村駐村第一書記介紹。
從“干部干、群眾看”到“黨群齊心干”,從“靠天吃飯”到“多元增收”,梅橋村的蛻變印證著黨建引領的磅礴力量。如今,“黨員帶頭拆舊房,群眾主動讓菜園”成為新常態,“白天干農活、晚上學直播”漸成新風尚。站在創建“湖南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新起點,梅橋村正以“四有”黨建品牌為筆,飽蘸實干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