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村里錦屏橋:穿越500余年的守望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2-09-28 10:02
錦屏村里錦屏橋:穿越500余年的守望
▲錦屏橋。(谷桔 攝)
錦屏村里錦屏橋:穿越500余年的守望
文丨谷桔
秋日的艷陽褪去了暴躁,帶著些許溫柔輕撫萬物,天地間美得像一幅畫。
這幅畫卷里有一座三跨兩墩石拱橋,橋上有人悠悠吟著“埋塵故事更迷雪,似水光陰不結冰。唯有古橋真未老,年年候作港灣燈”,有人細細觀摩橋的巖石、雕刻,甚至是每一條縫隙。橋下水落石出,與彎月般的橋拱相映成趣,讓人不禁想起了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這是9月18日,一個愜意的周末。有一群人特意從長沙、湘潭、婁底等地來到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來看這座名叫“錦屏”的石橋。
時空的隧道被打開,一座古橋的故事穿越幾百年的時空向我們走來。
屹立500年錦屏橋橫跨石獅江西干流之上,東西兩頭連著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和潭市鎮西泉村,是連接泉塘鎮、潭市鎮、棋梓鎮的交通要道。長36米、寬5.1米的石橋上,車馬人群川流不息,自站立在這兒的那一日起,她從未寂寞過,成為有名的“泉塘八景”之一。
▲橋欄桿上的石獅。(谷桔 攝)北面欄桿上蹲著兩只小石獅,雖然歲月模糊了它們的面容,但威武之態依稀可辨。繼續往西頭走,會遇見北面欄桿上那兩只臥著的小石牛,一只循規蹈矩似是準備吃草,另一只則調皮地把頭扭向身后,憨態可掬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但錦屏橋橋面卻是水泥鋪就的,古樸厚重的花崗石砌橋欄桿上,冷不丁也會發現水泥塊這種現代建材。
關于橋的來歷,橋上的花崗巖和小石獸自然都是見證,但真正的答案,還得從橋中央的石碑上去探尋——
“楚之星沙,邑曰上湘,城西四十里許有地名境坪,壤屬楊地,道通潭市,遠接寶慶等處,中隔溪水,謂之上港出湘江而歸東海,春瀑冬寒,行人往來誰不臨河而嗟乎。有義官楊公芠升,見而嘆之議之,思欲渡之,免傷于馮河。”“于大明正德十四年正月初八日,遂施己財,雇匠鑿石,度其溪徑。”
由此可見,這里歷來就是交通要道,卻因河流的阻隔導致通行不便。當地所屬的楊氏家族中有位義官樂善好施,為方便行人遂有了修橋之舉。修橋時間也很明確,始于“大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距今500多年。
“‘錦屏橋’也叫‘境坪橋’,承載著我關于兒時、關于故鄉的美好記憶。”在橋上吟詩的人名叫周堅橋。穿越500多年的錦屏橋依然屹立不倒,至今承擔著聯通重任,周堅橋的父親便將“堅橋”之名給了他,希望他一如錦屏橋這般堅強。
周堅橋人如其名,20來歲雙目失明,卻不妨礙他讀書、寫詩,成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他喜歡作詩吟錦屏橋,那橋,那人,都是那一方山水的獨特符號。
底蘊流光在年近六旬的周堅橋的記憶中,錦屏橋和現在大不一樣。
那時的橋面由五行花崗巖石砌成,兩頭各有數量不等的石梯拾級而上。橋邊有三魚共頭的雕刻,橋上還有一座廟。橋東邊的惠風亭、橋西邊的惜字爐寶塔,更是孩子們嬉戲的好去處。可惜的是,這些都淹沒在了時間的長河里,只剩下由當地人描繪的一幅《錦屏春水圖》,可以從中大致領略古橋的昔日風采。
“這座橋給我一種驚艷之感,不論是修建技術還是造型,它在湖南省內的古橋中都排在前列。”深入了解錦屏橋的過去和現在之后,這座橋深深印在了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岳麓書院首席顧問專家、國家文物局全國文物普查專家委員會委員柳肅的腦海里。他驚嘆于錦屏橋的堅固程度,認為這一點值得好好研究一番。見過無數古橋景色的他,更是對橋上的石牛,對兼有廟、塔、亭的橋梁造型贊不絕口,“這樣的石牛,湖南省內僅此一家,絕對是藝術品。”
在湘潭地方文史專家劉安定看來,“錦屏橋”三個字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惜字爐,將寫有文字的紙張進行焚燒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橋邊建有惜字爐寶塔,說明當地群眾是十分崇尚文化的。或許正是得益于這種文氣的滋養,今天的錦屏村,博士、文人眾多,詩人周堅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主持修橋的家族——桐瑞臺楊氏,也是頗有名氣的一方大戶。明朝時期,楊芠升的修橋善舉造福了世世代代的趕路人,到了晚清,一個名叫楊昌浚的族人追隨左宗棠收復新疆,他的那首邊塞詞傳唱至今:“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而離錦屏橋不遠的“彪家村”,更是湖湘學派大儒彪虎臣、彪居正父子的老家。只是,那時還沒有錦屏橋,彪家父子肯定也曾“臨河而嗟乎”,不知后來是如何跨過河流的。
幾塊石磚,幾寸光陰,幾多故事,讓“錦屏橋”不只是一座橋,更是一種穿越古今的文化鏈接。
代代守護“我們一定要守護好這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古橋!”說到動情處,周堅橋的眼眶濕潤了。
錦屏橋的今天是當地村民代代守護的結果。《湘鄉縣治》記載,錦屏橋經歷了多次募修,近代以來,以當地幾大家族為主,錦屏村村民也曾自發組織全方位修繕,其中周志雄、周科衡等人捐資最多,周志雄就是周堅橋的父親。周堅橋還記得,橋邊曾立有禁止車輛通行的石碑,可見村民對古橋的愛護之情。
“現在的首要工作是保護!”雖然與錦屏橋相識時間不長,柳肅卻和當地村民一樣,十分關心這座古橋的“健康”。
畢竟歷經了500多年,滄桑的錦屏橋受傷了——當大家走到橋下時發現,橋體下方的兩側均出現了裂縫。柳肅認為,這是因為橋體承受了本身難以負荷的重量。可令人擔憂的是,附近并沒有別的過橋通道,一些載重貨車時常經過這里,無疑加重了橋體的負擔。
古建筑是看得見的歷史,如何保護是十分講究的事。橋上那些與花崗石共存的水泥痕跡,是村民愛橋護橋的體現,柳肅對此卻不是十分贊成,因為現代化的水泥構造反而有可能對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另外修一座橋用于通行,然后對錦屏橋進行整體的、復原性的修繕。
保護文物,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湘鄉市文旅廣體局負責人介紹,目前,錦屏橋為湘鄉市的一處文物保護點,接下來他們將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他們已計劃在距離錦屏橋約100米處修建一座新橋,并積極籌措資金對古橋進行保護和修繕。
也許不久之后,歷經風雨滄桑的錦屏橋,不僅僅是“泉塘八景”之一,而是湖南古橋界的新“網紅”。
編輯丨杜博文
審核 | 張建明 劉義彬
END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