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有關情況通報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1-12-07 11:36
湖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省自然資源廳、省統計局聯合發布了《湖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新聞媒體就有關情況采訪了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謝文,現將主要內容通報如下。
【記者】第三次國土調查作為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有何重要意義?我省第三次國土調查是如何開展的?
【謝文】定期開展國土調查是《土地管理法》明確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國先后于1984年、2007年開展了兩次全國土地調查。2017年啟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是我國進入新階段開展的重要國情國力調查,也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統一開展的自然資源基礎調查。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調”工作,將其納入省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省政府工作報告進行部署,以前所未有的重視力度、保障力度、推進力度,確保了“三調”各項任務圓滿完成。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全員參與,發改、民政、財政、生態環境、住建、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統計等部門密切協作,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黨委政府主動履責,2.6萬余名調查人員,歷時三年,有力攻克了我省地形地貌類型多、調查難度大、外業任務重等現實困難,有效應對了春夏多雨、地災頻發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全面查清了全省21.18萬平方公里上每一寸國土的利用現狀。
【記者】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相比第二次土地調查,在調查方式上有哪些新的變化?
【謝文】“三調”主要形成了數據、分析、圖件、系統平臺、專項調查等成果。數據成果方面,以2019年12月31日為統一時點,查清了全省2067萬個地塊的地類、面積、分布和權屬;掌握了耕地、濕地等13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國土利用狀況。分析成果方面,基于“三調”數據開展了基礎統計分析、流量流向變化分析和耕地、建設用地等20余項專題分析。圖件成果方面,編制了省、市、縣三級土地利用圖、專項調查圖、各類自然資源專題圖件成果共計150余張。系統平臺成果方面,建成了“三級一體、橫向共享”的數據應用平臺,集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共享、服務功能于一體,囊括全省“三調”及歷年土地調查高精度遙感影像、圖斑矢量和實地舉證照片等海量數據。專項調查成果方面,完成了耕地細化、批準未建設的建設用地、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耕地后備資源、自然保護地范圍界線、開發區土地利用等10項專項調查。
數據真實準確是“三調”的生命線,與第二次土地調查相比,“三調”在調查內容、分類標準、調查精度、技術方法、成果核查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調整和提升。調查內容更豐富,對城市、建制鎮、村莊范圍內土地開展細化調查,增加耕地恢復屬性等多種信息標注和臨時用地等多個單獨圖層,增設多個專項調查。工作分類更科學,“三調”地類分為13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二調”為8個一級類、38個二級類。將“濕地”列為一級地類,進一步明晰了林草分類標準,細化和調整了建設用地分類。調查精度更高,“三調”全面采用優于1米分辨率遙感影像,我省還充分利用1:2000基礎數據提高底圖精度,最小上圖面積進一步減小,將“二調”中的線狀、零星地物全部圖斑化,圖斑數量比“二調”增加了一倍多。技術方法更優,采用“全圖斑調查,全野外核查”模式,運用具有GPS定位功能、裝載底圖數據的專業平板設備開展調查舉證,拍攝具有坐標、方位角和時間等信息的實地照片。成果核查更嚴,多輪次開展縣級自查、市州監理、省級核查和專項督察,省統計局組織開展了第三方質量評估,通過省“三調”領導小組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省委常委會會議審議和全國“三調”辦審定,確保了我省“三調”成果數據真實、準確、可靠,質量居全國前列。
【記者】我省非常重視耕地保護問題,采取了有效措施保護耕地,請問下一步將如何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切實保護耕地?
【謝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耕地保護,采取了用地報批和動態監測兩個占補平衡、全程監管新增耕地開發、強化督察執法、嚴格目標責任考核等有效措施,總體上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但從“三調”數據看,近10年間全省耕地減少了640.43萬畝,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耕地“非糧化”趨勢明顯,必須高度重視、堅決予以遏制。下一步,我們將把耕地保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一是壓實市縣黨委、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實行剛性考核,落實黨政同責。二是深化耕地全程一體化保護,對耕地調查、規劃管控、用途管制、占補平衡、綜合整治、動態監測、督察執法、考核獎懲等各環節嚴格把關。三是編好耕地專項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細化保護管控規則,明確耕地恢復、后備資源開發時序和優先區域,形成耕地保護“一張圖”。四是落實耕地種植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嚴控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稻谷、玉米、薯類等糧食生產,禁止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其他農用地。五是推動建立省市縣鄉村組六級田長制,強化全覆蓋的耕地保護利用網格化監管。
【記者】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從“三調”數據來看我省目前的自然生態狀況如何?下一步如何科學統籌生態建設?
【謝文】“三調”數據顯示,10年間我省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等地類合計凈增加了403.32萬畝,體現了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效。但同時,我省仍存在國土利用和生態建設格局不穩定、不合理的現象,全省有917.93萬畝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濕地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而又有424.90萬畝林地、草地、濕地流向耕地,部分地區還存在坡度25度以上林地被開墾成耕地、25度以下耕地種樹的情況。這些與自然地理格局不相符的做法,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又影響國土綠化成效長期鞏固。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原則,科學統籌生態建設,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格局。一是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二是強化調查監測保護,充分利用衛星遙感、視頻、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加強對重點區域生態保護、重大生態修復項目實施等情況的監測,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態、實時、客觀、準確的基礎數據支撐。三是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在重點生態區域因地制宜開展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人居環境提升、水生態等生態保護修復,有序推進“三區兩線”范圍內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四是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序開展土地整理復墾,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鄉村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記者】十年來,我省建設用地增加幅度較大,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但同時城鎮和農村都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閑置和低效利用的情況,請具體談下要如何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高質量發展?
【謝文】“三調”數據顯示,全省建設用地總量2720.18萬畝,較“二調”時增加654.34萬畝,增幅31.67%,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總體相適應。但同時,我省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問題仍然存在,城鎮地區存在一定數量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的存量建設用地,以及城鎮低效用地;農村宅基地點多面廣、布局分散,導致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覆蓋成本高、利用率低,還存在一些危舊房屋、農村空心房等。下一步,將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結構,著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編好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規劃管控,引導城鄉建設用地合理布局、適度集中。二是處理好新增與挖潛的關系,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與供地率、閑置土地處置以及耕地保護等情況相掛鉤。三是加強開發園區管理,按照“分區合理、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要求,推進園區由粗放外延式擴張向集約內涵式發展。四是大力推廣節地技術,收集各地節地效果明顯、顯著提高土地效益的技術和政策措施,培育新型的節地模式和節約用地典型。五是加強用地監管和問題處置。持續開展月清“三地兩礦”,對園區和企業實行“穿透式”監管,推動批而未供土地、閑置土地、違法用地月清月結。
【記者】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作為最權威、最真實、最準確的國土利用現狀和自然資源本底數據,如何做到最有效地共享和最廣泛地應用?
【謝文】數據的價值在于應用。“三調”數據是國家法定數據,是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的唯一本底數據。今年6月份,省“三調”領導小組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和省委常委會會議均指出要進一步加強“三調”成果應用,各部門要把相關管理數據逐步統一到“三調”底版上來,共建共用一張底圖。一是堅持“三調”數據的唯一性和權威性,將“三調”數據作為全省范圍內所有地類認定的基準。二是加強數據共享和對接,將各類管理數據特別是林草水濕等部門管理數據,統一到“三調”成果底版上來,形成標準一致、底數一致的“一張圖”數據,并通過“三調”數據應用平臺為相關部門提供統一、高效、便捷的基礎數據服務。三是依據統一的底圖底數開展各項工作,各級各部門應充分應用“三調”成果,將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支撐自然資源管理等工作的底圖底數,有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