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市關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問卷調查總結
湘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yqfywz.cn 發布時間:2024-07-10 16:18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為充分了解公眾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認知與期待,推動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我市市場由大到強轉變,湘鄉市開展此次全國統一大市場問卷調查。調查總結如下:
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于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公眾普遍認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于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大意義。調查顯示,78.8%的受訪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培育強大國內市場,89.9%的受訪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67.7%的受訪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增強國際競爭優勢。
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會把更多的資源從政府手中轉移出來,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將加速轉變,政府消費支出將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潛力也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了妨礙企業參與公平競爭的人為歧視、市場壟斷、行政壟斷等,使企業獲得更多比較競爭優勢,各種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將獲得更合理配置,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現代化水平將不斷提升,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也會不斷涌現,大大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另外,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破除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使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至效率最高的企業、地區和行業,從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利于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增進民生福祉。最后,全國統一大市場可基于國內需求的“主場”大循環,充分結合各地區的后發優勢或先天優勢重組國內產業鏈價值鏈,利用超大規模分工優勢迎接全球要素資源集聚并穩妥應對外部環境沖擊。
二、八成多受訪者關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改革發展實踐,對其直觀感受和認知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具有歷史和政策連貫穩定性。早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有關于“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的描述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5年8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發展現代流通業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旺消費促發展作出專門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2021年12月17日,中央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高政府監管效能作出重要講話。
從直觀感受看,有近兩成受訪公眾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突出感受是消極負面的,如擔憂(9.1%)、迷茫(8.1%);有八成多公眾的突出感受是正面積極的,如充滿信心(80.8%)、期待(71.7%)、興奮(29.3%),還有部分受訪公眾表示焦慮(5.1%)。從想法和認知看,超七成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促進商品和服務市場質量體系日益完善(89.9%)、市場的基礎設施方面加快聯通(74.7%)、基礎制度不斷完善(70.1%),有六成左右公眾認為有助于減少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64.6%),有六成左右公眾認為有助于公平競爭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66.7%)和全國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增多(55.6%),從而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
另外,部分公眾對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誤讀:一是理解為政府會直接干預市場,即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回歸計劃經濟或中央政府將統一計劃、調配、管理市場中各類產品要素,調查中有33.3%的受訪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會帶來更多政府干預。這種理解與文件精神背道而馳,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必須建立在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再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的基礎上,這是其核心內涵和價值精要所在。二是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局限地理解為“全國”,認為只重視發展國內統一大市場、只關注內部大循環。這種理解忽視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時代大背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在全球化體系里強調全中國怎樣更好地融入到國際經濟循環中去,怎樣更好地在遵循國際公平競爭規則的前提下,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地區高質量發展。三是將之片面地理解成只要“全國統一”,而忽視“國際一體”,即擔憂將與國際產業鏈脫鉤。這種理解錯誤地割裂了國內國際雙循環,雖然國內大循環是主體,但并不意味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將目光只聚焦于國內市場。反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僅關注重塑大國競爭優勢,還關注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是要通過實施基于內需的“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更好地參與未來國際競爭。
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強調政策規則執行統一和市場設施聯通順暢,將帶來商品服務市場質量提升、市場基礎設施聯通和地方保護分割減少等明顯變化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哪里有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哪里就有市場。當前歐盟、東盟等使用“統一市場”(integrated market)來指由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機制或主要機制的一種經濟體系。根據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我國的統一大市場是由市場主體根據競爭性價格信號進行分散決策、同時便于政府進行宏觀管理的大市場 。按照《意見》有關內容,“統一”是指國家層面政策、規則和執行上的統一,“統一大市場”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不斷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從而在更加充分競爭、更加科學有效的社會分工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補充、開放和協調的有機市場體系。從調查結果看,七成左右受訪公眾對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統一”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基礎法律法規、競爭標準、監管要求等一致(89.9%),政策具有非封閉性、統一性、實現充分開放(65.7%),規則有一致性、執行有協同性、競爭透明公平(75.8%),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物流網絡順暢(66.7%)等方面。上述內容恰是對《意見》中統一大市場這個概念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解。很明顯,政策、規則、執行的統一和市場設施聯通順暢對市場發展尤為重要,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還可體現“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以彌補市場外部性。
四、現階段我國的市場分割主要存在于產權交易、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市場領域,若不加控制,或將不同程度地干擾市場秩序、拉大貧富差距
統一性的反面是分割性,它表現為資源和要素的流動被某種力量或勢力阻礙,市場關聯性弱,經濟效率差。現階段我國國內市場分割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根據調查結果,公眾認為市場分割主要表現為產權交易的市場壁壘(65.7%)、商品市場分割(56.6%)、資本(55.6%)和勞動力(49.5%)市場分割。不同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數據市場分割(49.5%)、技術市場分割(43.4%)、區域性行政分割(47.5%)、氣候地形等自然分割(28.3%)、選擇性的地方主導型產業政策(39.4%)等現象。不同類型的市場分割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形式:產權交易的市場分割源于地方政府的本位主義動機,主要表現為利用直接管理本地國有企業的優勢實施行政壟斷,或要求優勢國有企業只能在本地投資,或采取“拉郎配”或“劫富濟貧”式兼并變相保護本地劣勢企業等;商品市場的分割主要源于地方保護,常常發生在地方可以壟斷經營的領域,以文件或價格杠桿或一些強監管手段等變相要求本地消費;而要素市場分割則是指對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進行分割,主要表現為以戶籍約束管理流動人口,以行政力量控制資本配置,導致政產學研脫節以及數據缺乏整體聯系或數據壟斷等問題。打通要素流通壁壘、實現要素市場化一體化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調查中,公眾認為當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主要面臨如下障礙或痛點:一是從市場主體來看,部分市場主體利用市場以及相關管理制度漏洞進行欺騙、壓榨、盤剝消費者等行為(77.8%),或某些企業利用自身在關鍵技術、品牌或者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壟斷市場的行為(76.8%),導致消費者可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單一;二是從政府主體來看,各地各自為政、基礎制度規則和監管標準程序不一(59.6%)現象突出,個別地方政府甚至采取非法手段對本地企業提供不合理保護(49.5%)。例如,通過不成文“規定”將某類業務劃撥給具備某種特殊資格的國有企業、實行地方保護的財政補貼政策和各類優惠政策,尤其是在項目招標、采購中通過投標資格限定傾向本地企業,某些服務只向本地居民開放等等。
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準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追求市場盈利的手段、表現和結果,其既是干擾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毒瘤”,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堵點痛點。根據調查結果,六成左右的受訪公眾認為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會干擾市場秩序(89.9%)、滋生官員腐敗(66.7%)和拉大貧富差距(59.6%),超三分之一的受訪公眾認為會破壞生態環境(35.4%)、阻礙創新發展(52.5%)、限制產業升級(52.5%)和減少就業機會(38.4%)。針對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問題,應從廣度和深度上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引導政府回歸服務型政府,引導市場無形之手更好發揮作用,推動建立公平、競爭、開放、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市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從被賦予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到被確定為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作用越來越重要。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本質首先是市場,市場經濟的根本優勢是可以不斷試錯,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當前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保護競爭,通過中央提供的全國性制度供給(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規則和監管標準)和基礎設施(物流和交通體系)來再度激活國內市場活力、促進良性競爭,以有效市場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動能。提到“有效市場”,必然離不開對“有為政府”的探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政府和市場的有效互動,是任何一個健康經濟體制必備的條件。
“有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市場機制運行中存在的不正當競爭、不正當牟利、市場分割、市場壟斷、供需不平衡等矛盾。問及當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迫切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以及加快推進的領域,調查結果顯示,碳排放、用水權等生態環境市場(76.8%)、產權保護制度市場(70.7%)、用電、用水、用氣等能源市場(68.7%)和土地市場(48.5%)等排在前列。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路徑,需要“有為政府”加快推進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保駕護航。
總的來說,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政府的定位主要是:做好有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政策引導;深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鏈接社會需求和供給,讓需求更好地引領供給優化,讓供給更好地服務擴大需求;完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 全部留言
- /
- 評論
- 有用()